中国将贸易摩擦矛头对准美国大豆
2018/05/09
围绕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将报复的矛头对准了美国产大豆。中国5月8日发布的2018年4月贸易统计显示,大豆进口自2月起,连续3个月低于上一年同月水平。意在对作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票仓”的农业州造成打击。不过,大豆进口的削减是一把有可能导致食品通货膨胀的双刃剑。
中国4月大豆进口量比上一年同月减少14%,降至692万吨,进口额下降13%,降至30亿美元。通过8日发布的快报值,无法得知来自哪些国家的进口减少,但3月美国产大豆进口减少27%,另一方面,巴西产进口增加30%,俄罗斯产的进口增至2倍。4月也很可能保持相同趋势。
![]() |
从美国的对华出口来看,大豆是与半导体并驾齐驱的主要出口产品。在美国产大豆的出口目的地中,中国占6成。中国在贸易摩擦中将目光对准了大豆。
美国4月上旬宣布了征收25%额外关税的建议清单,中国作为报复措施宣布的对抗关税清单也包含了大豆。农业州被视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票仓”,中国着眼于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希望对特朗普施加压力。
![]() |
美国也担心对农业品的报复性关税。在3~4日围绕贸易摩擦的首次正式磋商中,美国甚至要求中国“不要瞄准美国的农户和农产品”。这是因为农业州选出的议员等正在动揺。
不过,针对美国大豆的报复对中国来说也是危险的赌博。中国大豆消费量全年达到1.1亿吨左右,其中3成依赖从美国进口。中国正在将进口来源地分散为巴西和俄罗斯,同时正在扩大国内生产,但对中国来说,问题是美国产大豆价格低廉。
据称与美国产大豆相比,中国产价格高出约4成,巴西产高出2~3成左右。如果大幅减少美国产进口,国内的大豆价格将上涨。大豆是中餐中大量使用的油的原料,同时还被用于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猪肉的饲料。
尤其是猪肉,在中国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价影响巨大,是在政治上很敏感的食品。只要猪肉价格稍微上涨,政府就会迅速释放库存,以平抑价格。
![]() |
美国西部的大豆农场 |
中国具有痛苦的记忆。2003~2004年美国歉收导致大豆国际价格上涨的“大豆危机”。当时中国匆忙在美国采购了大量大豆,但之后价格暴跌。一部分进口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正因为如此,在2009年因美国对中国造轮胎展开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升温之际,中国没有将大豆作为报复对象。
从中国大豆的进口来源地来看,第1位是巴西,第2位是美国,这2个国家占进口整体的约9成。位于北半球的美国和南半球的巴西的收获期有所不同。从两国均衡地进口,能够避免干旱灾害造成直接打击。强行减少美国产大豆的进口,有可能打破这种均衡。
中国目前最担心的是美国对中兴通讯(ZTE)的制裁。中兴被禁止在7年里与美国企业交易,据称中兴生产已处于停止状态。据分析,这是中国政府突然对中美磋商转向积极态度的最主要因素。在定于下周的中美第二轮正式磋商中,作为放弃对大豆报复的回报,中国很有可能要求美国放宽对中兴的制裁。
不过,中兴问题的核心在于极不完善的法律遵守体制,即使在中国的专家之间,也有观点认为与贸易摩擦没有直接关系。中国将挥舞双刃剑,要求美国对中兴手下留情。在中美摩擦的开局之战,不得不说中国处于劣势。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原田逸策 北京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