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经济遇上“中国风险”?
2013/11/26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2013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从5月预测的5.4%下调至5%。作为负面因素,IMF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原油与矿物等资源价格的下跌。
对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来说,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其原油和铜等天然资源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但是,由于中国高层相比高速增长更加重视结构改革,以及人工费暴涨等影响,中国的生产活动相比此前有所放缓,对天然资源的需求增长也显得乏力。
![]() |
在南非铂矿山进行挖掘的矿工(南非,kyodo) |
据IMF估算,中国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出口额将增长约0.6%。而在对中国出口比例更高的安哥拉、南非和刚果等5个国家,这一比例将达到0.8%。
另外,天然资源的价格下跌也构成不利因素。资源相关出口占非洲各国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80%。“应构建不依赖天然资源的发展模式”。10月上旬,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巴黎举行的非洲经济论坛上,非洲各国部长和经济专家相继指出了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风险。
尼日利亚中央银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强调称,“仅仅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难以实现长期发展”。指出,为了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确保就业岗位,有必要通过吸引海外制造业和振兴农业等举措来推进“产业升级”。
![]() |
一方面,“中国风险”浮出水面对日本企业构成利好。肯尼亚一位外交官表示,“非洲很多国家都已开始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转移。对日本和欧洲企业非常期待”。2014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访问非洲。相比中国和欧美各国,日本企业在非洲起步明显较晚,安倍的出访能否推动日本企业进入非洲将受到关注。
(押野真也 开罗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