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出现通胀萌芽

2021/02/19


       以欧美为中心,物价上涨压力正在提高。在新冠疫情导致众多产品的供给和运输能力减弱的背景下,如果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疫苗普及带来的经济正常化推动需求快速复苏,物价上涨可能会加速。通货膨胀压力的提高将引发货币紧缩预期以及与长期利率上升联动的美元升值。货币政策的选择或将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1月物价涨幅达到1.4%,逼近疫情前的水平。在美国债券市场,今后10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至年2.2%,创出6年半以来的高水平。虽然日本和中国的物价走势较为疲软,但欧洲1月物价涨幅达到0.9%,6个月以来首次转为增长。

 

 

       世界经济在2020年春季因疫情影响而陷入需求蒸发的危机。从显示潜在供给能力和需求之差的供需缺口来看,20204~6月,美国达到约2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逾10%,需求严重不足的局面扩大。由于需求锐减,制造业采取工厂停产等举措,减少了供给。

 

       目前正处于从迅速收缩中转向复苏的途中。日本瑞穗证券的小林俊介表示,“以耐用消费品为中心,受夏季以后的需求复苏推动,恢复了工厂作业,但生产跟不上,价格容易上涨”。

 

       在持续面临供给制约的背景下,首先是远程办公等居家需求推动部分家电销售自2020年夏季起复苏。电视的全球供货量在20204~6月降至5400万台、同比下滑5%之后,7~9月增长14%,达到7300万台,明显增长。个人电脑4~6月增长11%,7~9月增长15%,10~12月增长26%,持续扩大。

 

部分家电的销量自2020年夏季开始复苏

 

       全球汽车销量也在4月降至约400万辆之后持续增长,到12月突破800万辆,超过了上年的水平。

 


  

       由于这种消费的复苏,广泛用于家电和汽车的钢材热轧卷的东亚交易价格涨至每吨720美元左右,比2020年春季的最低点上涨了7成。在美国则处于约12年半以来的高点附近。作为电视通用零部件的液晶面板的供应持续短缺,国际价格比2020年初上涨约8成。

 

 

       物价上涨的另一个背景因素在于海上运输等物流网的紧张。虽然集装箱船减少航次的情况已基本解除,但难以完全应对快速复苏的订单。上海发往美国的运费为40英尺4000美元左右,涨至2020年初的2.5倍。日本邮船的执行董事丸山彻表示“这种价格水平属于异常事态”。

 

       发达国家共通的低通胀这一长期趋势不会轻易改变。但今后如果疫苗普及和刺激内需的财政政策持续下去,存在导致暂时性的过度通货膨胀的隐忧。美国财政部前部长萨默斯批评称,拜登政权的1.9万亿美元经济对策规模过大,主张“应警惕通货膨胀风险”。萨默斯认为“在物价开始上升之际,美联储(FRB)未必能顺利控制住”。

 

       美联储否定了较早期的货币紧缩。主席鲍威尔在210日的演讲中表示“目前力争实现超过2%的物价涨幅”。其态度是与致力于支撑经济的拜登政权保持步调一致,维持旨在改善就业的目前的货币宽松政策。

 

       美联储也存在苦涩的记忆。2013年,当时的主席伯南克提及缩小资产购买规模,结果利率上涨,引发了股市的暴跌。

 

       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压力加强,市场有可能预先考虑未来的货币紧缩。实际上,在金融市场,受物价走高影响,利率正在上升。美国长期利率216日涨至1.30%,达到约1年来的高水平。

 

       与此同时,美元仍在继续升值,17日一度涨至1美元兑106.0~106.4日元,创出5个月以来的高点。美元升值有可能导致背负大量美元债务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偿还负担增加和资金外流。

 

       如何在支撑处于恢复途中的实体经济的同时,控制反映出暂时性供求不平衡的物价和利率的上升?货币政策正面临着难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