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央行推动摆脱美元结算
2022/01/10
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正推动本国企业在贸易中“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新兴市场国家央行间正在达成促进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的协议,以应对汇率大幅波动。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开始修正货币宽松政策的背景下,经济基础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容易受到美元升值的影响。希望借助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来提高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能力。
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之间达成的协议是在两国间贸易中优先使用本国货币的“本币结算合作框架”(LCSF)。通过指定的银行,促进在贸易和企业的直接投资中使用本国货币。
![]() |
使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时,进口国要把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付款,出口国需要把美元再兑换成自身货币。如果不用美元,而是直接将进口国货币兑换成出口国货币付款,可以减少一次兑换手续。
除了实际交易外,两国货币的汇率也可以不经过美元直接设定。交易量不大的两种货币之间进行兑换时,汇率一般通过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进行换算。因此,过去无法避免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
印度尼西亚央行从2021年7月开始,作为一项非常重视的政策,规定“促进贸易和投资及与相关机构合作实现本国货币结算的社会化”。9月,印度尼西亚央行开始与中国人民银行执行新协议。泰国央行也于10月与马来西亚央行扩充了协议。
![]() |
印度尼西亚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面临着应对美国缩小货币宽松和刺激本国经济的两难局面(2021年8月,印尼雅加达的市场,REUTERS) |
日本也以财务省为主体,与东南亚国家的央行签署协议。8月,日本与印度尼西亚央行强化合作框架,扩大货币对冲手段等,扩充了使用本国货币的益处。
在亚洲以外,这种做法也在普及。中南美也有类似“利用本国货币结算系统”(利用本国货币进行两国间金融交易)的框架。6月,阿根廷央行与巴拉圭央行达成了这种框架。2008年金融危机时,巴西央行与阿根廷央行签订了这种框架,后来这种做法推广到了乌拉圭及巴拉圭。
美国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正在推进金融政策正常化,新兴市场国家普遍担忧资本外流。美联储2021年12月决定加速收缩量化宽松,预计2022年内将加息3次。如果美国利率上涨,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容易面临下行压力。美元汇率快速上涨将造成新兴市场国家的按美元计算的债务负担加重。
美元被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使用是因为流动性高、货币的信任度高。在贸易等场合,比起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美元更容易被选择。
据运营世界银行间结算系统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介绍,美元的国际结算比例截至2021年11月占到39.2%。其次是欧元(38%)、英镑(7%)。泰铢、马来西亚令吉不足1%。东南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推进了区域内的金融整合,但建立不过于依赖美元的框架一直是课题。
![]() |
泰国央行 |
在直接设定汇率方面,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流动性差也是令人担忧的地方。如果两种货币的交易量少,就不利于汇率的稳定性。与通过美元进行汇率换算相比,汇率变动风险有可能加大。
如果实体经济不稳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就很脆弱。因国而异的规定和语言障碍也很大。日本国际货币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福地亚希指出,“利用本国货币交易在管理和沟通上都需要时间,还不成熟”。设计税收优惠等,建立促进利用本国货币交易框架使用的机制也将成为课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本多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