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尝试打破中国对石墨的垄断
2020/07/28
用于纯电动汽车(EV)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graphite)的供应链正出现变化迹象。此前中国企业一直处于垄断,但澳大利亚企业将相继投产提纯工厂。在中澳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两国在车载电池原材料领域也在展开博弈。
![]() |
Syrah Resources在美国建设了石墨提纯工厂(路易斯安那州) |
向欧美企业供货
澳大利亚资源企业Syrah Resources于7月中旬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投产了首座石墨提纯工厂。将在美国把在莫桑比克开采的石墨提纯为面向车载电池的负极材料,向美国和欧洲的化学企业等供货。该公司表示,“将不断提供不依赖中国的地理上的多样性”,争取对中国的依赖心存担忧的客户。
不仅是Syrah Resources,澳资源企业生态石墨公司(EcoGraf Ltd.)最早将于2022年在澳大利亚西部使工厂投产,提纯从坦桑尼亚矿山开采的石墨,已签署向德国钢铁和机械厂商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Krupp)旗下企业供货的MOU(谅解备忘录)。第1年供应约2300吨,第3年以后供应1万吨。1万吨相当于约37万辆纯电动车电池的用量。该公司还采用不使用价格昂贵且有害的氟化氢的新清洗工艺,以彰显顾及环境的姿态。
![]() |
“提纯成本低于中国企业,(作为电池零部件企业的需求方)可以推进采购的多样化”,生态石墨公司的总裁Andrew Spinks自信地表示。据称,该公司正在与日本和韩国企业推进供应谈判。
石墨分为2种,除了天然之外,还有通过石油提纯后的石油焦等提炼的人造石墨。人造石墨需要以数千度的高温长时间持续煅烧,天然石墨在成本方面更有优势。天然石墨的开采由中国掌握6成份额,在面向车载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提纯领域,中国几乎形成垄断。从世界负极材料企业来看,排名前3的均为中国企业,但澳大利亚企业正试图打破这种垄断。
英国调查公司罗斯基尔(Roskill)统计显示,天然与人造加起来的石墨需求2020年为260万吨,但随着纯电动汽车市场扩大,未来10年有望保持年率6%的较高增速。石墨还被用于混合动力车等,近年来价格上涨。另据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JOGMEC)统计,直到新冠疫情扩大之前,日本的石墨每吨进口价格在过去10年里上涨至2倍左右。
石墨供应的多样化也面临课题
受到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的支撑,石墨矿山开发和提纯工厂建设的趋势扩大到了中国以外。很多声音对澳大利亚企业相继涉足表示欢迎。日本一位行业相关人士期待地表示“在中国之外建立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
![]() |
2010年,中日关系恶化之际,中国减少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另外,在韩国于2016年决定部署美军的终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THAAD)之后,中国也曾限制中国赴韩国的团体旅游。因此各国对过于依赖中国的担忧有所增加。
在韩国,大型钢铁企业浦项制铁(POSCO)6月与在坦桑尼亚涉足石墨矿山开发的澳大利亚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BlackRock World Mining Fund)签署了共同开发的备忘录。如果经过90天的资产评估后达成协议,浦项制铁计划在取得贝莱德世界矿业基金的股权等方面,最多投入1千万美元。
不过,石墨供应的多样化也面临诸多课题。中国企业以政府的产业培育战略为东风,一直培育锂离子电池的相关业务,在提纯石墨的供应方面略胜一筹。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如果其他国家的企业扩大供应,“(中国)有可能像此前的稀土那样提高供应量,压低价格,以迫使海外企业陷入困境”。Syrah Resources和生态石墨公司等澳大利亚企业也刚刚启动提纯,是否能确保稳定的供应量也是未知数。
不过,在中美对立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强的背景下,探索摆脱重要材料一边倒依赖中国的趋势也许不会停止。
三菱化学表示“本公司的负极材料的原料(石墨)依赖中国,但还将讨论从中国以外采购”。涉足石墨业务的日本企业的相关人士表示客户也有希望采用中国以外石墨的需求。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松本史 悉尼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