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竞争力:日本降至第28,中国大陆第15
2021/10/27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2021年《世界数字竞争力排名》显示,日本在6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28位。日本的名次创出2017年启动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中国大陆、韩国和台湾等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差距很大。日本的弱点在哪里?该如何克服?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就此采访了IMD的东北亚代表高津尚志。
记者:日本的综合排名创出历史新低。
高津尚志:数字竞争力是显示数字技术作为有助于行政惯例、商业模式和社会变革的形式,其利用和普及达到何种程度的指标。或许有人会觉得羞愧,在不断增长的东亚地区当中,只有日本“置身事外”,这种倾向逐年显著。
在科学技术领域,日本还有着过去的积累,但人和组织的问题正在消耗这种积累。而在数字领域,已经很难说日本是发达国家。
由于新冠疫情,企业不得不改变商业模式,需要应对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适应性和商业敏捷性开始具备重要意义。持续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排在排行榜的前列。
![]() |
记者:日本排名较低的背后存在哪些原因?
高津尚志:详细观察构成综合排名的因素“次因子”,就能够充分理解。例如“商业敏捷性”,日本排在第53位。敏捷性指的是听取客户和员工的呼声,根据数据作出决策,在比起完美程度更重视速度的情况下实行。日本没有做到这一点。
此外,日本在“人才”领域排在第47位。日本缺乏国际经验,数字技术的技能也较弱。“监管框架”也排在第48位,比较低迷。日本没有形成便于初创企业拓展业务的环境,而且也未能吸引海外的高端人才。
![]() |
高津尚志 |
记者:日本的科学技术似乎获得相对较高的评价。
高津尚志:日本在“科学集中度”方面排在第13位,并不低,但排名呈下降趋势。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虽然日本拥有诺贝尔奖获奖者,但这种成绩也是得益于过去数十年的成果。并不意味着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实力卓越。
韩国的综合排名是第12位,而在次因子“科学集中度”方面排在世界第3位,领先于日本。
记者:中国大陆的上升势头比较迅猛。
高津尚志:中国大陆的上升幅度在最近5年高居首位。2017年排在第31位,2021年上升至第15位。如果按人工智能(AI)、机器人、电池和纯电动汽车(EV)等的研发投资来看,中国大陆可能处于称得上领导者的地位。美国也在大力发展这些产业领域,这也可以说是中美之间发生摩擦的背景。
美国连续4年排在第1位,属于压倒性的强大存在,而中国大陆的研发实力正在提高,在敏捷性方面也有优势。从商业的速度感这一角度来看,综合排名第8位的台湾也很突出,与日本形成对比。
即使是与日本一样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国家,也有一些结合工业实力和知识,提升了竞争力。比如德国,排在第18位,高于日本。日本需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还要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记者:台积电(TSMC)和寻求从电子代工服务转向纯电动汽车的鸿海精密工业等台湾企业的存在感迅速提高。
高津尚志:日企当中看不到以这种速度感增长的企业。台湾拥抱全球化,对自己的速度感具有自信。在排行榜前列,像台湾这样经济规模不大的国家和地区引人关注,这也是特征之一。
记者:日本成立了数字厅。
高津尚志:9月启动的数字厅提出“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以人为本的数字化”理念,但这种表述模糊不清。如何才能转化为数值,进行验证呢?我认为难以衡量。缺乏清晰的解释,这一点不太好。数字厅应当敲定并落实可以衡量的指标,进一步追问日本希望实现的价值。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杜师康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