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探查可能发生大地震的海域

2021/03/16


  日本将正式开展对大规模地震的调查和观测。据悉日本东北地区的北部海域、北海道海域的海底并未在3·11东日本大地震时发生地震,由于断层应变不断累积,这些海域更易发生大地震。日本东北大学等将从4月开始用无人探测船观测地震预兆。日本的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也着手建立海底观测网,以便瞬间掌握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发生。加速防备日本周边风险较大的大地震。

   

  日本内阁府专家会议2020年发布了日本海沟、千岛海沟所在的东北地区北部海域、北海道海域发生多场大地震的时期“正在迫近”的设想。根据历史记录等,预测了未来该地区发生的地震规模。日本海沟所在的北海道海域为里氏(M)9.1级,千岛海沟所在的十胜·根室海域为9.3级。规模均与3·11东日本大地震同等,预计有的地区会发生30米高的海啸。

  

   

  在震源位于宫城县海域的东日本大地震中,岩手县海域以北的日本海沟没有发生断层偏移,因此在称为“裂缝残余”的状态下,应变不断累积,容易发生巨大地震。在地震发生前的一定时间内,海底地壳被认为会发生不同寻常的运动,但此前基本上没有获得具体数据。

   

  日本东北大学的教授日野亮太等人开发出了探测海底状况的无人系统。在美国波音子公司的无人探测船“Wave Glider”上搭载小型设备。可向海底传感器发出声波,掌握海底板块位置的变动。

   

全长3米的无人探测船用声波探测海底(图片由日本东北大学提供)

   

  地震大多是因为板块发生较大位移而引发,研究人员将通过长期观测来探索作为地震前兆的异常运动。

   

  首次观测将于4月2日启动,在北海道根室市海域放出探测船,观测千岛海沟,然后南下观测岩手县海域等的日本海沟。5月中旬在宫城县海域收回探测船。第2次观测计划最早于10月份实施,以后还会继续。

      


      

  无人探测船使用光伏电池供能,观测成本可降至十分之一以下,而且可以连续观测几个月。日野教授称,“打算收集平时的数据,以便及时观测出异常征兆”。

   

  另一方面,为了瞬间掌握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发生,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将扩大海底观测网。由于设想的震源区域西侧是此前观测不到的空白区,目前已开始着手实施“南海海槽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N-net)”工程。

   

  将从高知县海域到日向滩铺设嵌有地震仪和海啸仪、以总长1600公里的海底光缆连接的观测系统。N-net工程预定于2023年度竣工并投入使用。

    

  由于构建N-net之后可以在离震源更近的海底捕捉到震动,预计可以比之前最多提前20秒检测到地震,提前20分钟检测到海啸。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计划将数据即刻传送到日本气象厅,用于及时发出紧急地震速报和海啸警报。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青井真(地震海啸火山网络中心主任)表示,“目标是构建可在发生大地震时迅速发出妥当防灾信息的社会”。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