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持新技术的美企新冠疫苗值得期待吗?

2020/11/18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采用“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简称mRNA)”这一新技术的疫苗在开发冲刺阶段接连显示出很高的有效性。美国新兴药企Moderna和大型药企辉瑞(Pfizer)的疫苗的有效性最近都达到了超过90%的较高数值。mRNA还能应用于预防其他传染病和癌症治疗。在抗击新冠的过程中大力实施的研究开发正在促进医疗的革新。

    

新冠疫苗构想图

    

      “我们将会帮助全球结束新冠疫情大流行”,Moderna首席执行官(CEO)斯蒂芬·班塞尔(Stephane Bancel)16日在一份声明中这样豪言壮语。原因是该公司正在开发的mRNA疫苗显示出具有94.5%的有效性,超过了辉瑞采用同一技术的疫苗(90%以上)。

  

      两家公司的疫苗利用mRNA对基因产生作用的性质,在人体内制作出新冠病毒的蛋白质。然后,由免疫细胞捕捉并记忆这种蛋白质,在真正的病毒入侵时迅速将其排除,防止人体感染病毒。

     

  

      这种机制和流感等使用的普通疫苗完全不同。普通疫苗使用鸡蛋等动物细胞来培养病毒,在去除病原性后加以使用。生产这类疫苗时必须使用严密的设备来处理病毒,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而使用mRNA的优点是只要清楚基因排序,就能快速而安全地制造出疫苗。

   

      Moderna以及与辉瑞合作的德国BioNTech均为2000年代后半期创立的新兴企业,但两家企业都在使用RNA的药物开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业绩经验。可以说,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中,这两家企业掌握的疫苗界前所未有的技术迅速引起瞩目。德国CureVac也在开发mRNA疫苗。

  

      如果用于预防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走向实用化,此次培育的技术转用于其他医疗领域的难度也会降低。在日本国内开发疫苗等RNA药品的NanoCarrier的董事秋永士朗表示“这种疫苗可以应用于所有传染病。mRNA有可能成为疫苗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例如,除了可以应对流感等已有传染病之外,可以在新的流行病暴发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疫苗。借助mRNA技术对人类细胞产生作用的机制,还将实现提高针对癌细胞的免疫力的治疗。

  

      预防效果的持续性成为课题

  

      存在的课题是能否在投入实用后仍显示出与临床试验获得的同样的有效性。Moderna表示,在参与临床试验的人员中,获取有效性数据的人员除了老年人以外,还有拉美裔、拉丁裔、黑人、亚裔,涉及人种十分广泛。该公司认为,疫苗有望在很多国家获得与美国同样的效果。

  

      但两家企业公布的90%以上有效性只是基于有限数据的“暂定值”。都仅仅以临床试验参与者中感染新冠的约90人为对象,分析了有多少人实际使用了疫苗。如果总体人数增加,即便是接种者,感染率也有可能提高。这样一来,有效性就会低于目前的数值。

  

      另外,有效性评估是在使用疫苗所需量后的7日到2周间实施的,并未间隔过长时间。有看法指出,如果使用疫苗6个月之后再调查预防效果的话,有效性可能会低于50%。日本国内的一名疫苗研究人员称“真正的验证才刚刚开始。至少需要观察半年到一年以上”。

  

      完善供应体制也并非易事。辉瑞的疫苗在运输和长期保存时,必须置于零下摄氏80度的环境中,而Moderna的疫苗必须置于零下摄氏20度的环境中。当温度要达到零下80摄氏度时,必须进行特殊的低温运输,很难在缺乏设备的医院和新兴国家等使用。

  

      中俄及英国阿斯利康的疫苗为不同类型

  

      日本政府已经与辉瑞就2021年6月之前向日本供应1亿2000万剂(每人需接种两次,相当于6000万人份)、与Moderna就2021年9月之前供应5000万剂(2500万人份)新冠疫苗分别达成协议。日本国内缺少可以制造mRNA疫苗的设备,所有疫苗全部依赖进口。在管理困难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和各个都道府县需要加紧讨论疫苗运输和接种的计划。

  

      日本政府还计划接受英国阿斯利康供应的1亿2000万剂(6000万人份)新冠疫苗。该公司采用的是称为“病毒载体”(Virus Vector)、与mRNA不同的新技术。病毒载体是通过以区别于新冠病毒的病毒为“运送媒介”,在人体内放入新冠病毒基因来促使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刚刚作为埃博拉出血热疫苗投入使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一方面,该疫苗被认为可以运用10摄氏度以下左右的现有疫苗运输体系。俄罗斯和中国也正在开发同一类型的疫苗。阿斯利康的疫苗也进入了冲刺阶段,估计最早将于年内公布有效性数据。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尖端医疗编辑 高田伦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