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研究(上)“鸿海方式”迎来极限
2020/04/03
夏普的经营重建进入了平台期。夏普归入台湾鸿海精密工业旗下已经过去3年半。虽然实现扭亏为盈,但是主要得益于削减成本,并未培育出新的收益源。创造增长萌芽的研究开发费等面向未来的投资比过去还少。减少浪费、挤出利润的“鸿海方式”经营手法也迎来极限。
![]() |
夏普力争开拓高清晰的8K市场 |
“能还房贷了”,一位夏普的员工安心地说。这是因为夏普2016年纳入鸿海旗下后,在“赏罚分明”的号令下贯彻了成果主义。工资也是一样。但很多员工的奖金比陷入经营危机时翻了一倍,因为业绩出现了复苏。
夏普的合并最终损益此前连续多年亏损上千亿日元,但2017年之后实现扭亏为盈。这是鸿海派去的会长兼社长戴正吴推行彻底的合理化举措产生的效果。戴正吴在鸿海时代有“成本先生”的称号。在电视和白色家电业务领域,戴正吴还关闭了主力工厂。2020年2月,戴正吴在台湾召开的记者会上表示,夏普已经度过转型期,今年将步入正轨,强调了自身的改革成果。
但并不能说夏普现在已经找到了复活之路。夏普2月将2019年度的销售额预期比初始预期下调2000亿日元,下调至2.45万亿日元。主要是因为个人电脑液晶面板业务表现不振。夏普已经连续2年下调销售额预期。在截至2019年度的3年期计划中提出了营业利润达到1500亿日元的目标,但是目前的预期是1000亿日元。
未培育出新业务
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培育出新业务。提供高清晰影像的8K相关业务方面,夏普提出2020年度销售额达到3000亿日元的目标,但是似乎还没有达到一半。2019年夏普成立了“物联网”(IoT)平台租赁相关业务的2个公司,但一名高管认为距离盈利“还需要时间”。
![]() |
在尚未培育出新收益源的背景下,夏普为了产生利润,只能削减生产成本。影响还波及到用于开发未来技术和商品的研究开发费。夏普2019年度的研究开发费预算约为1100亿日元。比归入鸿海旗下之前(1300~1400亿日元)还低。
在戴正吴移植鸿海方式经营手法的背景下,将研究开发部门定位为与电视等业务并居的事业本部之一。开发事业本部长种谷元隆表示,“我们也被要求盈利”。研发部门需要从公司内部其他事业本部接受开发委托等,自行确保资金。
据称,研究开发部门的一名员工从委托开发技术的事业本部收到了这样的通知:“如果再不出成果,就不会投钱了”。
一线担心亏损
夏普的一名员工透露出危机感,称“即使是新业务,也被要求从第一年度就开始盈利。担心亏损的一线无法实施大胆的战略”。
停滞感还体现在数字上。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2018年夏普的专利申请数量为1132件。与2012年的2001件相比减少至一半多的水平。作为未来增长引擎的技术种子正在逐渐减少。
![]() |
戴正吴希望将夏普打造为什么样的企业呢?在2018年的股东大会上,戴正吴表示,夏普已经不是一家液晶面板企业,而是一家品牌企业。其参照的是美国苹果。鸿海通过代工生产iPhone等产品,近距离目睹了苹果以自主技术和品牌为武器迅速发展的过程。
就算比不上苹果,但戴正吴等人认为,夏普有技术也有品牌。因为经营者的问题,才陷入破产危机,但如果采取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企业(EMS)鸿海的高效经营方式,则能够实现重建。
实际上夏普的现状是度过了危机,但后劲不足。在未能培育出新业务的背景下,为了获得利润只能继续削减成本,结果陷入连培育“新业务萌芽”的研究开发费也压缩的恶性循环。
关于被夏普定义为增长领域的8K业务,戴正吴强调,最近3年投入了超过150亿日元的资金。但是,8K的技术实力并非一朝一夕能获得。夏普的8K技术很大程度是得益于与韩国三星电子等全球大型企业竞争,从10年前开始就在稳步积累相关专利。如果稍微放松,很可能马上被甩在身后。
戴正吴和普通员工一样住在简单的宿舍里,其奉献姿态获得了老员工的尊敬。但是,最近也有声音指出“(戴正吴)没有培育10年后业务种子的想法”。夏普能够朝着戴正吴提出的“百年大企业”的目标向下一个阶段推进经营吗?夏普和戴正吴的手腕将受到考验。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中村元、伊原健作 台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