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战走向落幕

2020/04/13


      以沙特阿拉伯为中心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OPEC)与俄罗斯等未加盟产油国构成的“欧佩克+”在北京时间4月13日凌晨举行的紧急电视会议上,就每日970万桶这一罕见的联合减产最终达成协议。欧佩克+将以此为基础,推动美国等其他产油国一同承担每日300万~500万桶的减产。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大导致的经济急刹车,世界原油储备能力接近极限,在此背景下,主要产油国转向合作。

   

此次达成协议的减产达到匹敌俄罗斯和沙特现在产量这一罕见的规模(reuters)

   

      此次联合减产出现了很多罕见的状况。在过去的欧佩克和欧佩克+的会议上,一直就每日200万~300万桶的产能压缩展开激烈斗争。而此次达成协议的减产则达到匹敌俄罗斯和沙特现在产量的罕见规模。

   

      沙特和俄罗斯在3月的磋商决裂后,上演了明显相互推卸责任的揭短大戏。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危机导致的史无前例的需求减少再次将两国拉回到生产同盟。

   

      沙特的国营石油公司沙特阿美预定4月13日发布5月交付的官方销售价格(OSP)。4月的OSP大幅降价成为导火索的“价格战”预计走向终结。

   

      沙特等希望以欧佩克+的协议为基础,推动美国等提供协助。挪威和加拿大已显示出开展合作的可能性。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沙特国王萨勒曼似乎已在欧佩克+的最终协议后通过电话确认了合作。

   

      但是,即使进行罕见的联合减产,也难以阻止原油的供应过剩。因为目前存在每日2000万~3000万桶的供应过剩。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难以预测危机何时结束。如果全球经济的正常化被拖延,产油国将不得不讨论减产的强化。

   

      能储存原油的设施包括产油国在各地拥有的储备油罐、管线和冶炼设施等。如果储存的能力超过极限,石油市场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产油国和贸易商将不得不花费成本,将租赁的海上油轮用作储存设施。亏本的产油国将只能停止生产。如被迫停止设备运行,存在油田的可开采年数缩短的风险。生产的重启也伴随成本。


  

      一部分产油国为了让业者收走过剩的原油,需要支付手续费。由于原油的种类不同,价格有可能转为事实上的负值。

  

      产油国的团结也并不牢靠。沙特描绘的前景是,在9日的欧佩克+会议上敲定每日1000万桶的减产,在接下来的10日在自身担任主席的二十国集团(G20)能源部长会议上取得美国等的协助,发布每日1500万桶的实质减产。

  

      但在欧佩克+内部,墨西哥在最后关头拒绝接受协议,这对G20的讨论产生了影响。为应对油价走低而签署了期权协议的墨西哥表示,与并未积极做好准备的其他产油国同样被迫减产是不公平的。结果,不得不下调整体的减产量。

  

      在能源的净进口国较多的G20之中,对于强调产油国利益的声明,消费国似乎也发出了担忧的声音。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岐部秀光 迪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