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能如愿攻占中国市场吗?
2019/03/19
美国特斯拉当地时间3月14日首次披露了定于2020年上市的小型SUV“Model Y”。该车型是力争打入全球最大纯电动汽车(EV)市场中国的战略车。计划在上海正在建设的新工厂也进行量产。不过,在中国,被称为“特斯拉杀手”的当地新兴企业不断崛起,特斯拉能否如愿攻占中国市场仍是未知数。
Model Y是现行产品线中的第4个车型,与小型轿车“Model 3”共享约75%的零部件。价格控制在3万9000美元起,约为现有高档SUV“Model X”的一半。
![]() |
特斯拉首次公开的Model Y |
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发布会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强调称,“在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价格适中的Model 3和Model Y方面,(上海工厂)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基地”。他背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的是预定最早2019年内投入运行的上海新工厂(最初为年产约25万辆)完工效果图。
Model Y将于202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工厂启动生产,还将在上海的新工厂启动量产。该工厂是中国政府允许外资汽车厂商独资建设工厂的第一个案例。在1月开工仪式后,马斯克与总理李克强举行会谈,表示了感谢之意。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紧张关系难以化解的背景下,马斯克积极彰显出与中国政府的蜜月关系,这是因为对特斯拉来说,攻占中国市场是不可或缺的。
2018年在中国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NEV)”销量增长62%,达到125万辆。2018年中国整体新车销量为2808万辆,时隔28年低于上年,在此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仍然显著增长。此外,为了促进纯电动汽车销售,中国政府自2019年起要求各企业将生产和进口车中要有1成左右是新能源汽车,今后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有望进一步增长。
另一方面,特斯拉2018年在华销量约为2万辆,不到全球销量(约24万辆)的1成。如何摆脱美国销售额占整体约7成的对美依赖、在全球最大市场中国扩大销售,对特斯拉来说是一大课题。
特斯拉目前是完全从美国向中国出口纯电动汽车,与中国企业相比,在关税和生产成本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此外,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来自美国的进口车被征收额外关税,特斯拉2018年在华营销售额比2017年减少13%。
![]() |
特斯拉寻求迅速改变这一状况的举措就是投放Model Y。该车型是在中国受欢迎的小型SUV,特斯拉希望启动本地化生产以提振销售,但在中国,该公司面临与崛起的新兴纯电动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
其中的代表是被称为“中国的特斯拉”的上海蔚来汽车(NIO)。该公司成立3年即实现新车销售,2018年9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势头强劲。此外,由德国宝马(BMW)前高管等成立的拜腾(Byton)计划于2019年内在南京市的工厂开始生产成为该公司首款量产车的SUV版纯电动汽车。该公司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置研发基地,车辆开发负责人谭文韬(David Twohig)表示已经制造了约90辆试制车,显示出自信。
这些新兴企业的优势是有着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和百度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资本后盾,在技术开发方面也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还有声音表示,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等的开发、投资判断等的速度方面也超过特斯拉。
特斯拉将启动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但成本竞争力仍是课题。瑞士金融巨头瑞银集团(UBS)的科林·兰根(Colin Langan)分析了特斯拉车的成本构成,他针对特斯拉的优势指出,“主要来自低价电池组的设计,会随着时间而丧失”。
松下在美国向特斯拉供应大量纯电动汽车用电池,该公司高管也表示,“(在中国)特斯拉描绘的增长曲线过于陡峭。我们(在中国)将在确认风险的同时对新的投资作出判断”,与特斯拉在中国的积极姿态保持一定的距离。特斯拉将新一轮增长的大部分寄托于经济低迷的中国这一时机也存在风险。
转向中国的其他难题
特斯拉向中国市场倾斜还存在其他消极因素。其一是财务。特斯拉的业绩自2018年7~9月起连续2个季度实现盈利。不过2019年以后廉价版Model 3启动量产,预计盈利性将下降。对中国新工厂的初期投资为20亿美元,计划以贷款形式从中国金融机构筹集,但有观点指出,该公司所计划的扩大生产截至2020年将需要超过100亿美元的融资。
不过,围绕2018年8月在推特上表明的股票私有化计划,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证券欺诈罪名起诉了马斯克,目前双方的对立重燃。SEC认为马斯克违反了2018年诉讼的和解内容,2019年2月刚刚提起诉讼,指控马斯克犯有藐视法庭罪。很少有金融机构愿意为面临与证券当局纠纷的企业提供融资,特斯拉今后的资金周转可能受到影响。
另一个是美国政府的反应。在汽车行业,决定关闭美国工厂、大幅裁员的美国通用汽车此前成为批评的靶子,因此马斯克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立。但是,特斯拉最近也开始在美国推进裁员。在彰显出注重中国的姿态的背景下,开始形成批评的矛头指向特斯拉的局面,未来难以预料。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白石武志,千叶大史 硅谷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