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大豆,粮食通胀的警告灯全亮

2023/09/17


  对粮食危机的不安正在笼罩世界。在俄乌冲突后的粮食价格飙升告一段落后,火种仍在延烧。旷日持久的战争、极端天气、本国优先的出口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加大。由美国智库计算、大宗商品相关人士关注的预警系统现在亮起了红灯。

       

  美国智库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公布了一套监测粮食价格过度波动的预警系统。把2005年至今的世界主要粮食价格的每日变动按大小顺序分为“红、橙、绿”3档,从视觉上显示粮食危机发生的危险程度。

 

   

  2023年6月以后,小麦(软质和硬质)、玉米、大豆、大米5种主食与油料产品全部亮起价格过度波动的“红灯”。5种主要产品的连续亮红灯的时间截至91日超过了俄乌冲突爆发不久的202235月,刷新了历史最长记录。

   

  作为粮食价格指标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粮食价格指数8月份环比下降2.6个百分点,降至121.4,是20213月以来、约2年半来的最低水平。比俄乌冲突之初的峰值降低24%,看起来危机并非迫在眉睫。

    

  但是,主要粮食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构成了粮食危机的风险。

   

  在价格波动较大、盈利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农民很难判断何时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企业等对农业的投资也变得消极,容易影响生产,促使粮食短缺的时间延长。

  

在印度的水田里施肥的农民(2月,Reuters)

     

  价格波动扩大的背后存在复杂因素。原因之一是干旱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干旱导致的农作物歉收有可能加剧,正在招致大米和砂糖等商品价格上涨。

      

  此外,极端天气还会影响物流。作为海上物流枢纽的巴拿马运河罕见地因缺水实施通航限制,造成等待通过的船只拥堵。日本综合商社兼松的食品大豆课长繁田亮指出,“这正在导致从产地美国经巴拿马运河运往东亚的玉米和大豆等的进口成本上升”。

     


      

  日本大型商社的谷物负责人表示,从小麦等在广泛地区种植的谷物来看,“即使某些地区收成欠佳,但天气条件不同的其他地区有望获得正常收成。从全球范围来看,没有出现严重的供应短缺”。如果粮食通过贸易从盈余地区流向短缺地区,严重的粮食短缺和价格暴涨是可以避免的。

    

  但现在又出现了构成阻碍的其他风险。那就是为了控制本国的食品通胀而限制出口的国家的增加。

      

  在俄乌冲突之前,仅3个国家对粮食实施出口限制,截至827日增加到19个。作为大米的最大出口国,印度除部分高端品种以外,在7月份禁止了大米出口。限制粮食出口的国家的数量和涉及产品种类也在扩大。

      

  出口限制会加剧粮食问题。如果缩减出口导致市场供应停滞,将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推高本国以外国家的采购价格。如果招致其他国家的效仿,有可能导致供给进一步减少、价格加速上涨的恶性循环。

    

  实际上,印度宣布禁止大米出口后,由于需要泰国、越南等其他出口国加以替代,部分国家出现了囤积大米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大米出口价格上涨。

       

  一家日本大型商社的负责人表示,“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世界局势的不稳定化、气候异常频发等状况,较高的价格波动率有可能成为常态”。

    

  “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在内,商品价格上涨正在挤压生活开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峰会)99日通过了首脑宣言,多次提及粮食安全。

      

  为了控制粮食不安加剧和价格上涨,需要避免出口限制的扩大,维持正常的贸易渠道,持续使国际市场上的供求调整成为可能。如果粮食危机再次出现,可能在最贫穷国家导致饥饿人口增加和社会动荡加剧。对于大部分粮食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决不能隔岸观火。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浜美佐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