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2015/05/04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张石:当地时间4月2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国会发表讲演,这是日本首相首次面对美国众参两院议员讲演,也标志着日美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笔者比较注意安倍在这次讲演中有关中国的内容。在这次讲演中,安倍虽然提到了日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即“第一,国家在主张自己的某一立场的时候,要以国际法为准则;第二,不用武力和威吓推行自己的主张;第三,解决纷争,必须采取和平的手段,但是没有提中国的名字,也没有挑战中国的意思。整个讲演全篇提到中国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在“战后日本”一节中,安倍说道:“美国开放自己的市场,在世界经济中追求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战后的经济体系,而最早、最大的受惠国就是日本,在随之而来的80年代,韩国、台湾、ASEAN各国乃至中国勃兴,而日本对这些国家进行了无私的资本与技术的援助,支援了他们的成长。”

张石
        从安倍第二次执政到2014年7月1日以前,安倍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几乎在所有的国际会议的场合,他必拿中国说事,宣扬“中国威胁论”。如在2014年5月至6月初在新加坡召开的第13届香格里拉亚洲安全峰会上,他严厉批评中国,公开支持菲律宾和越南有关与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立场。

         2013年2月,他在启程访美前,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称,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意在巩固自身的政治支持。日本将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

         但是这种批评在2014年7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决定后,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安倍对中国的批评几乎是戛然而止,以后在任何场合几乎都极力避免批评中国。

        在此前的2014年5月15日,安倍接受了“关于重建安全保障法律基础的恳谈会”提交的有关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报告,并在这天傍晚召开了记者会。

        在谈到研究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背景时,安倍矛头直指中国和朝鲜,他说:“正像连日来新闻所播报的那样,在南海,每时每刻都在持续着以武力为背景的单方面行为引起的国家之间的对立,这对我们来说并非事不关己,在东海,日本领海频频遭到侵犯,海上保安厅与自卫队的诸君以高度的紧张感,持续着24小时的警备态势,而朝鲜的导弹射程涵盖大部分日本。”

         当有记者以中国与越南对立的激化为例询问解禁集体自卫权后日本在这一地区的作用和贡献时,安倍说:“我们所要讨论的,正是这种情况。”

        但是在2014年7月1日傍晚召开的记者会上,安倍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贯以“中国威胁”作为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背景和理由的安倍,这次不仅没有拿中国说事,甚至也没有提到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当记者问起解禁集体自卫权和钓鱼岛争端的关系时,安倍好像还故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从此以后,安倍在各种场合对批评中国的言论都三缄其口,不到在国会被人追问或迫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说。甚至在2014年9月号的《文艺春秋》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安倍经济学第二章启动宣言”的文章,在谈到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背景时,安倍只谈了朝鲜导弹的射程,几乎涵盖了整个日本,一个字也没有谈到中国,这在2014年7月1日以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而为什么在内阁会议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后,安倍就极力避免刺激中国呢?这应与安倍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动机有关。首先,日本的安保环境确实发生巨大的变化。日本与中国这个新兴的经济与军事强国及正在恢复原苏联所具有的经济与军事的体力的俄国为邻,而作为没有战略纵深的岛国日本,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应对以高精度的导弹攻击为重要战争形态的现代战争,也无法在军事上和中俄两个核大国中的任意一个抗衡,在防卫上只有依靠美国这一条道路。

         但是无论是在安倍2006年-2007年执政期间还是在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之前,日美关系都正在从小泉执政时的蜜月期向谷底跌落。在安倍2006年出任首相以前,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走向美丽之国》,公开否定东京审判的结果,认为“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联合国的利益,怀着‘日本不能再次挑战以欧美为中心的秩序’的强烈意志,作为一个代表者,完成了(日本)宪法草案的作成。”



         在慰安妇问题上,他与他的阁僚也有否定“河野谈话”的倾向,致使2007年,美国会众议院表决通过了一项谴责日本在二战期间强征亚洲其他国家妇女充当日军“慰安妇”并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的议案。

         而在民主党执政时代,日美关系陷入更大的危机。当时民主党实权派小泽一郎反对“一味亲美”的单边主义,他提出日本和美国、中国形成“等边三角形”的外交路线,希望日本在与中美的“等边外交”中取得控制亚洲的主动权,而鸠山由纪夫2009年担任首相后,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2011年“维基解密”曝光的一份密电显示,鸠山由纪夫2009年10月访问中国时发表“亲华远美”言论遭美国警告,曝光的密电还称,美国政府核心层对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表示“非常震惊”,而在日美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上,民主党在2009年的众议院竞选纲领中提出夺取政权后美军在冲绳普天间机场搬出冲绳的许诺,但鸠山上台后才感到美国不是好惹的。美方认为,普天间搬迁计划必须按照2006年日本双方达成的协议执行,就是将位于冲绳县宜野湾市的美军普天间机场迁至冲绳县的另一处滨海区名护市。日方的主张遭到了当时美防长盖茨的驳斥,并威胁说,如果日方拒不履行协议,美8000名海军陆战队员从冲绳迁至关岛的计划也将随之取消。最后鸠山也因此事下台。

        而在安倍第二次执政后,日美关系也不能说得到了多少改善。2013年12月26,安倍参拜了靖国神社,遭到了中韩的强烈抗议,而意外的是美驻日使馆也发表声明说:美国政府对此感到失望。此前美国政府对日本首相参拜从未置喙,特别是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期间,6次参拜,美国从未说过什么,由此可见美国当时对安倍政权的怀疑态度。

         这使安倍深感“四面楚歌”般的外交上的危机,而打破这种危机最重要的是恢复与美国的关系。安倍所选择的突破口是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最近美国一直希望日本能解禁集体自卫权,因为从2001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美国的“反恐战争”,使美国无论在财力上还是在军力上都捉襟见肘,美国太希望日本能在军事上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起活动了,太希望日本这个美国的“亚洲的桥头堡”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使美国能过顺利“重返亚洲”。

        为此,安倍积极推进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而要实现这个课题,需要有外部的“威胁”,使日本面临“危机”,造成“国家安全保障形势非常严峻”的态势,不然很难得到民意与执政党内部的支持,因此他热炒“中国威胁论”和钓鱼岛问题,最终使解禁集体自卫权得以实现,给美国献上了一份“大礼”,使美国相信日本已经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没有再左顾右盼的余地了。绝不会再像小泽一郎那样,搞什么日本在美中之间的“等边三角形”,更不会像鸠山由纪夫那样,搞将美国排斥在外的“亚洲共同体”。这次安倍访美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也说明美国已再次相信日本,日美关系已经再度进入“蜜月”。

        在这样的基础上,安倍再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美国就不会像鸠山由纪夫当首相时那样“吃醋”了,美国也需要日本和中国改善关系,但必须是以不可动摇的,没有脱离与背叛可能的日美同盟为基础的改善,而安倍本人也认为,彻底改善了日美关系后,改善日中关系至关重要。首先,与两个相邻的军事、经济大国--中俄同时处于对立关系,是地缘政治学上的一大险象,而俄国吞并克里米亚后,日本必须与欧美步调一致,不敢进行“独立外交”,单独与俄国改善关系,因此摆脱险象的唯一选择,就是与中国改善关系。

        而从经济上来看,以经济成长为目标,以个人消费为主要支柱的“安倍经济学”,在日本实行的余地越来越小。据日本总务省发表的今年3月的家计调查,除去物价变动的因素,2人以上的家庭一个月的消费支出为31万7,579日元,同比减少10.6%,12个月连续减少,而从中国游客来日的“爆买”风潮看,几乎所有的日本产品,在中国都成一种品质精良,物美价廉的“神话”,中国人甚至可以买空日本的纸尿布,卖空日本的电饭煲。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及日本30年多年的支援,已从一个世界的工厂变成世界的市场,特别是日本产品在国外最大的市场,日本的过剩产能最大的国外消费地是中国。

        而从安倍的行动轨迹来看,日美关系越密切,他就越有信心,也越积极地推进中日关系的改善,而最近中国对安倍首相改善中日关系的意向,也正在做善意的回应,因此完全可以说:在建设性的共赢的意愿下,日美关系越密切,中日关系也会越好,这是一个正比例的关系,而不是相反。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