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谈中国新能源车

2021/03/29


      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日新月异,丰田已开始讨论在中国国内生产燃料电池车(FCV)的基础系统。其背景是中国正在推进这种车型的普及。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日前就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战略等问题,采访了与丰田展开合作的清华大学教授、政协委员欧阳明高先生,主要内容如下:

   

      记者:清华大学正在和丰田合作,今后将如何发展?

 

     欧阳明高:在产业方面,丰田公司跟中国的几大厂商以及清华大学培育的一个新兴企业——亿华通联合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逗号去掉)尤其是中国商务车市场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目前进展非常顺利,而且我们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会大批量地装用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在中国生产的燃料电池大客车上,很快就会投入使用,而且规模是比较大的。这算是我们双方合作的第一次成果展示,会在北京冬奥会上大规模装备。现在正在进行前期的测试,应该说进展非常顺利,我们期待一年后在奥运会上会看到我们双方双赢的一个成果。

 

清华大学 欧阳明高 教授

 

     下一步,丰田和清华培育的创业企业准备在成都建立联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厂,现在正在启动过程中。所以我们是从联合研发到北京冬奥会的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再到最后的产业推广。这个过程总体上来讲应该都已经规划好了,我相信丰田汽车在中国市场也会取得非常好的市场业绩。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新能源车的现状?

 

      欧阳明高: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应该说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去年作为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全面地进入家庭,也就是说正在从政府补贴向完全的市场竞争方向转型。预计今年和今后两三年都会快速地成长。去年的新能源汽车规划中写的到2025年的目标是占到汽车销量的20%,我们估计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现在,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方面,应该说从动力电池这种核心零部件角度,中国的产业链是比较完整的,产业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而且动力电池已经向全球各大车厂配套。现在丰田汽车也是跟中国的比亚迪公司联合设计,采用比亚迪的动力电池来做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所以我们是中外都合作得非常好。

 

     再比如在燃料电池方面,日本在燃料电池方面是有优势的。目前日本的丰田的燃料电池部门已经跟中国企业合资,在中国生产燃料电池的系统。其中电堆主体还是丰田从日本引进,但是系统的关键零部件,比如说空压机等等,是在中国采购的。中国其实也有电堆,整个产业链都是完整的,但是我们并不排除国外的有优势的厂家,比如说丰田公司。而丰田做的就是把日本和中国的有优势的零部件集成起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中国市场是开放的,欢迎各个国家都来中国竞争,同时也可以开展有效的合作。所以我们所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并不排斥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两者是不矛盾的。

 

     记者:中国将大力完善什么领域的供应链?

 

     欧阳明高:我们肯定主攻的还是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比如动力电池的基础材料,比如燃料电池的基础材料和器件,再比如智能汽车的一些关键核心的操作系统等等。我想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攻关重点,我相信也是全球汽车行业的攻关重点,大家都是一致的。

   

      记者:现在的中美贸易摩擦,在自动驾驶和智能车的研发方面有没有什么影响?

   


    

      欧阳明高: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我们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并没有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的新造车势力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前瞻性和竞争力。目前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我们预计2025年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将会规模进入市场。

 

       记者: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汽车领域,将来和传统汽车企业的关系是怎样的?

 

       欧阳明高:这只能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从2025年之前看,肯定是百花齐放,大家相互竞争,很难看出谁能够最终赢得竞争。但是从长远看,从十年周期看,我个人认为像百度、华为、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当然还有我们新造车势力:小鹏、蔚来等等,都会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因为毕竟在未来,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是智能技术,不是机械技术。所以从长远看,我相信未来会像手机行业一样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汽车厂中间肯定会有几家能够融合互联网技术,使自己变成一个智能汽车的大厂商,但是也会有智能手机或者互联网企业的厂商最终变成智能汽车的巨头。我相信在未来这两种都会出现。至于哪种情况更多,我目前还无法完全确认。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汽车代替马车以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所以我相信二三十年之后,这个行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中国总局 多部田俊辅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