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基因编辑第一人——张锋

2018/12/25


      作为高效改变基因的基因编辑第一人,美国博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锋透露称开发出了埃博拉出血热和寨卡热的早期诊断技术。通过开发对病毒遗传信息RND(核糖核酸)进行编辑的技术,将其应用于诊断。将从2019年起使用患者的血液等来对技术进行确认,并准备尽早投入实用。

     

      张锋对具有代表性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进行改进,首次成功使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人和动物。张锋凭借这一成果获得了2018年的日本庆应医学奖。他在到访日本出席颁奖典礼时在东京接受了记者采访。

  

美国博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张锋

   

      新的编辑技术是将处于病毒核部分的RNA的目标部位施加损伤,通过掌握此时发生的反应,就可以了解是否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或寨卡热。只需血液中少量的病毒就能检测出来,在病毒尚未在体内增加之前就能确定是否感染。张锋自信地表示“(该技术)灵敏度高,成本低”。

   

      埃博拉出血热和寨卡热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按现有技术,在潜伏期如果病毒不出现增加就无法检测到。假如能在感染初期及时发现的话,可望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等控制病情加重,另外还可隔离患者以防止进一步传染。张锋预测“每次检测成本将会在1美元以下”。除病毒外“还可用于细菌和癌细胞的检测”。

   

      围绕“CRISPR-Cas9”的专利问题,博德研究所与开发出基础技术的詹妮弗·道达纳教授所属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产生了激烈冲突。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9月份认可博德研究所的专利,驳回了伯克利分校的诉讼。

        


  

      博德研究所的方针是不垄断CRISPR-Cas9技术,而是促进其应用。迄今为止已经向20多个国家的超过1000所大学及研究机构提供了5万套以上使用该技术所需的酶等研究工具。张锋强调“准备以非垄断的形式向愿意使用的研究人员提供许可”。

   

      关于中国研究人员称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让一对双胞胎诞生的问题,张锋严厉批评了学术界的应对。虽然2018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关于基因编辑的国际会议发表声明指出研究程序不恰当及存在伦理层面的问题,但张锋认为“这还不够。这类研究必须暂停。最好在暂停期间明确指导方针和方法”。他同时提出想法称,通过科学家亲自与市民对话“应当努力让科学研究获得更多的理解”。

    

      采访人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福井健人

 

      张锋:美国博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1年出生,现年37岁。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起任现职。接连开发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他还热心推广借助企业和大学等汇总专利并统一授权的“专利池”提供CRISPR-Cas9的专利。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