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75)外卖在日本不可能如中国般发达的原因
2019/09/30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青树明子:最近,在中国经常能看到骑着电动车“送外卖”的小哥。如果是北京,一到就餐时间,“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等的外卖小哥就会大量出现?如今,这甚至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里的一道风景线。
每当看到中国外卖送餐的繁荣景象,我就深切感受到与日本的差异。我心想,在日本,外卖恐怕不可能发展到像中国这样的水平吧。
的确,有外卖真的很方便。如今,日本女性在结婚和生育后继续工作的情况很多,所以每天做饭成为很大的负担。一天工作后疲惫地回到家时,如果外卖马上送到跟前,那将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啊……大家虽然都这么想,但不可能每天都吃外卖。日本女性仍没有完全从“亲手做饭”这一概念中摆脱出来。
在我居住的居民区,虽有专门销售便当的店家,但光顾的人并不多。一到傍晚,骑着自行车载着孩子的妈妈们去的都是蔬菜店。虽然我也隐约感觉到接来下应该是准备晚饭的时间了,但转而一想还是觉得好累人哪。
结婚就是要考虑每天的饭菜。在日本,这样想的女性也很多。但是,仍然是件麻烦事……。
在这种情况下,最近,做饭可以带来的心理上和健康上的好处开始受到关注。
首先是心理层面。据说,为了某人而做饭,具有积极的心理方面的好处。这方面的研究以日本为代表,正在世界各国展开。
美国的医疗领域社会工作者、烹饪治疗师这样说:
“为了他人制作饭菜的行为,对于建立自信和形成自尊心具有突出效果。能让某些人获得好心情的想法,有助于建立自信”
在美国,有关抑郁症的治疗方面,烹饪疗法正受到关注。烹饪具有的治疗效果和瞑想效果开始在医学上得到认可。
当然在日本,这方面的研究也在推进。专家表示,做饭具有很多效能。比如:
•缓解压力
•社交能力的提高
•协调和安排能力的提高
•五感灵敏度的提高
•身体健康的提高
•计划性和整理整顿能力的提高
•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
•摆脱无聊
•记忆力和专注力的提高
•自尊心和自爱的提高
•成就感和充实感的提高
这些我全都赞同。
很多女性不管多么疲惫、多么感到麻烦,都执着于亲手作饭,这或许是由于家庭的“纽带”。为家人制作的饭菜将形成家人之间的纽带。这是亲手烹饪的核心,也是事实。
某男性。
“例如,如果早上上班前妻子给我看新鲜的鱼,说今天就用这个做菜,在工作结束之后,我会快点回家”
某某男性。
“一想到家里有美味的饭菜在等着我,就不想在外面喝一杯了。只想快点回家!”
某女性。
“我认为做饭是终极的育儿”
某某女性
“每天早上5点起床,为孩子做便当。我认为这是传递给孩子的一种情书”
从我本人来说,由于生来不够灵巧,不擅长做饭做菜。但是,感觉与其在超市买便当,不如以方便面应付,因此希望自己做饭。
母亲的味道、妻子亲手做的饭菜、爱妻便当、给孩子做的卡通便当……手工制作的菜肴有各种各样。
在本专栏中,我此前曾介绍过日本的热门手工菜肴排行榜,这里简单回顾一下。
![]() |
日本家庭的汉堡肉饼 |
首先是“希望妻子制作的手工菜肴”排行榜(结婚相关调查公司的汇总)
第5位:蛋包饭(很多人小时候就非常喜欢)
第4位:炸鸡块(您是否感觉自家做的更加美味?)
第3位:咖喱(大家都特别爱吃,咖喱成为日本家庭的招牌料理)
第2位:猪肉味增汤(不分年龄,大家都喜欢的一道汤)
第1位:汉堡肉饼(或许是日本的家常菜?)
此外,“母亲的手工菜肴”也具有特别的东西。例如,在升学等原因离开家乡之后、因休假而回乡探亲时,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或许就是想吃“妈妈的味道”、“妈妈亲手做的菜”。
“母亲的手工菜肴”排行榜。与妻子的手工菜肴有所重复,或许是因为对母亲的味道的憧憬之深。(出自日本时尚杂志《CanCam》)
第5位 煎饺(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曾和妈妈一起包饺子)
![]() |
日本家庭的咖喱饭 |
第4位 猪肉味增汤(因加入的配菜和使用的味增不同,味道微妙改变。很多人都会说最爱吃妈妈做的猪肉味增汤)
第3位 日式菜饭(春天是竹笋饭,夏天是豆饭,秋天是蘑菇饭,冬天是牛蒡鸡肉饭。日本的妈妈们都很努力!)
第2位 日式煎蛋(大体上分为“甜味”、“汤汁味”、“盐味”。很多人最喜欢妈妈做的味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第1位 咖喱(日本街头到处都是味道各异的“咖喱店”,但“妈妈制作的咖喱最好吃、令人安心”的呼声似乎很多)
以前我曾在本专栏中写过,在北京的胡同之中,虽然是很小的餐厅,但有很多人排队。给人以70年代的食堂这种感觉,受欢迎的菜是一如往昔的家常菜。也就是“母亲的味道”。
在对亲手做饭的憧憬方面,日本和中国没有什么两样。
做饭不一定是为了别人。
![]() |
青树明子 简历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亚太研究科硕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后担任广东电台《东京流行音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东京音乐广场》,《日语加油站》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在担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时代的中国》,《在北京开启新一轮的学生生活》,《请帮我起个日本名字》,《日中商务贸易摩擦》,《中国人的头脑之中》,《中国人的钱包之内》等。译著《蜗居》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