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42)树木希林最后的电影

2018/11/20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前几日,我看了今年9月去世的女演员树木希林的最后一部电影《日日是好日》。这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

 

   

电影《日日是好日》的宣传画册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女性的成长”。

 

      剧情是平凡的年轻女大学生典子(主演:黑木华)某一天到茶道师傅武田老师(扮演者:树木希林)家中学习茶道。典子每周学习1次茶道。在这期间,她经历了毕业、就职、失恋……在每天积累各种人生经验的同时,眼看着就快到了40岁。

 

      电影的场景只有茶室和主人公的家等几个地方,登场人物也很少。没有华丽的表演、动作和有名的场所,故事起伏也不明显,但作为描绘人的内在和心理变化的作品,获得了高度评价。

 

      此前,提到与茶道相关的电影,有描写千利休(生活在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代表性的茶道宗师)的电影《寻访千利休》等数部作品,但除了关于利休的作品以外,将茶道本身拍成电影的作品并不多。

 

      《日日是好日》的原著作者是随笔作家森下典子(生于1956年),电影改编自2002年的著作《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森下本人在大学毕业后到多家出版社应聘,但都没有被录取,并不顺利。但是,她通过学习茶道,感到自己一点点在发生变化。

 

      茶道是“形式”的重复。细致的规矩很多,决不允许改变规矩。

 

      例如进入茶室时,必须左脚先进。在一张榻榻米上走6步,第7步走到下一张榻榻米。在将茶喝光时,要发出声音一饮而尽。在喝茶之前要吃豆沙馅点心。

 

      典子最初问武田老师“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必须这样?”,武田老师教导她说:“不知道意义也没关系。茶道首先从‘形式’开始。首先建立‘形式’,然后往其中加入‘心’。首先要让身体记住”。

  

    同样事情的重复就是“形式”。如果用头脑思考,会出现不符合逻辑等疑问,但武田老师表示,“不能用大脑思考”。在做的过程中,手和身体会自然而然动起来。

 


      典子虽然每次都重复同样的事情,但逐渐发现自己的内心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部电影之中,出现了象征这一点的镜头。

 

      在电影的开头有一个场面,是典子还小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观看意大利知名电影《大路(La strada)》。典子说“很无聊”,但在十多年后,再次看那部电影,典子却非常感动,大哭起来。电影是相同的,但自己的内心发生了改变,所以对电影的内容产生共鸣。

      树木希林饰演武田老师,演技非常出色。树木希林在电影拍摄结束后表示自己此前从未学过茶道,但她的动作非常优美,简直像真正的茶道老师一样出色。

 

      我被武田老师说的话所感动。

 

      “世上有‘马上明白的事情’和‘无法马上明白的事情’2种。马上明白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而无法马上明白的事情则要花费很长时间,一点点体会,慢慢弄明白”。

 

      确实如此。意味深长。

 

      这是一部值得向喜欢日本文化的人推荐的电影。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 《爆买之后他们将瞄准哪里?》,《中国精英向往日本》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