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21)横滨中华街的变迁与新老华侨

2018/06/26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我时隔数年去了趟横滨中华街。当时是在附近采访,顺道去了那里,中华街面貌的改变令我吃惊。  

  

横滨中华街

      横滨中华街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大型中华街。数条大街和细细的小巷中,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和中国杂货店鳞次栉比。其特点是有几家在东京也有分店的高档中餐馆。  

       

      我时隔数年造访横滨中华街,发现与店面豪华的知名中餐馆相比,“超低价自助餐馆”和“看手相店铺”更加大行其道,卖糖炒栗子的店员招揽顾客的样子也很显眼。从很久以前开始,横滨中华街在店前售卖大个肉包子等、让顾客站着吃的店铺就出现增加,但当时超低价自助餐馆和看手相的店铺并不太多。

        

      这种情况在短短数年里完全改变。

      

      我对这种变化感到吃惊,就询问了住在横滨的日本朋友。朋友对我说,“现如今,新华侨比老华侨更多,很多老华侨的店倒了。超低价自助餐馆和看手相的店铺是新华侨经营的。这些店都比较低俗,还强行拉客,形象越来越差”。

  

      的确,走在大街上,卖糖炒栗子的售货员就过来搭话。我感到有些奇怪,拒绝了试吃,但对方仍纠缠不休地说“进来看看,进来吧”,我感到心情不太好。

  

      日本主要有2种华侨,分别是老华侨和新华侨。老华侨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就在日本生活的华侨及其子孙。新华侨是指1978年以后来到日本的华侨。但最近,还出现了应被称为“新新华侨”的群体,他们是最近10年以内来到日本的人。

     

      新老华侨之间称不上关系融洽,在横滨等中国人较多的城市,正在产生摩擦。

     


      最早来到横滨的老华侨据称是约100年前来到这里,其子孙已是第4代或第5代。我大学同学的父亲是横滨中华街的知名厨师,我的同学(50岁)相当于第3代华侨,他的孩子是第4代。如今在中华街经营老字号中餐馆的主要是第4代华侨及其父亲(第3代,大多70多岁)。

 

横滨中华街的超低价自助餐馆

      另一方面,经营超低价自助餐馆等的新华侨主要是在90年代前后从中国来日本的人。他们以40~50多岁为中心。

  

      虽然不知道新华侨是以怎样的机缘在中华街开店,但有报道显示,老华侨的店存在经营者短缺和经营困难的问题,而新华侨买下了这些店。新老华侨间的关系算不上融洽。当地组织“横滨中华街发展会协同组合”以老华侨为中心,新华侨的店很少参加。横滨中华街约有550家店铺,但很多新华侨的店并非会员。 

  

      导致摩擦的原因之一是扔垃圾的问题。日本政府规定,餐饮店的垃圾必须与一般家庭垃圾区别开,但有些店不遵守这一规定。此外,不少新经营者也不遵守老华侨原来构建的中华街传统。

 

      我本人并未直接听到双方的意见,也不认为是哪边单方面不好,因此不了解真相。但他们双方同样都是中国人,却互不妥协,听到这种情况,我感到有些遗憾。

    

      在中华街上散步,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一个人走进名为“谢甜记”的老字号。这家店是中华街有名的粥铺,在四分之一世纪前我还上大学的时代,店前经常排起队伍,是一家热门餐馆。

  

      在我去的那天(工作日的傍晚,下着小雨)没有人排队,但店内有几组顾客,大家都在喝粥。味道和过去一样好,令人安心,但对于一些老字号的消失,我感到有些伤感。

 

      既需要维护传统又需要接受新生事物,横滨中华街如今或许正迎来过渡期。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 《爆买之后他们将瞄准哪里?》,《中国精英向往日本》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