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邦富的日本管窺(117)我和“新华侨”族群的关系
2016/09/23
当我走出国门去日本留学时,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成为一个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下决心留在海外后,便开始关注起移居海外的我们这批同时代人来。
我的这些关注在1993年变成了一部用日文写成的长篇报告文学,那就是后来成为我的代表作的《新华侨》一书。出版社是日本鼎鼎大名的中央公论新社。2000年,中央公论新社又以文库本的形式,再次推出《新华侨》。在日本有“财神”之誉的邱永汉先生特地为这本书写了解说。
邱先生在解说中提及当年我在大阪机场走下飞机时口袋中只有60美元,而如今却在日本靠写作闯出了自己的天地。邱先生还赞许我通过在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原苏联、东欧创业的中国人来刻划新华侨很有新意,是他所没有想到的角度。
邱先生显然是为了提掖后进,才写下这些过奖之言的。对此,我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实,人们对于世上许多事,当时并不一定能够看清它的本质,往往要过了若干时候之后才会认识到许多原来没有认清的实质。对于新华侨这个族群的崛起,我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认识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告诉我有许多中国人正在进入东欧。当时我颇为费解:去东欧干什么?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嗅觉使我意识到这个信息不能轻易放过。
这样1992年5月,我登上飞往维也纳的飞机,开始了对东欧和西德的采访。这次航班使我走上了一辈子和新华侨共命运的道路。出发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次采访的重大意义,但是当列车把我送到旅途的最后一站——东柏林车站时,我已意识到这次采访旅行使我挖到了一个没有人注意到的重要矿脉。
不久之后,有“日本的中央电视台”之称的NHK电视台播放了我采访的介绍在莫斯科的新华侨的专题节目,《新华侨》一书也随即问世,从此“新华侨”成了生活在海外的我们这代人的代名词。
![]() |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