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主义正名
2017/10/3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柯隆:到欧洲出差旅行,站在柏林墙(原址)旁,感慨万千!20多年前,冷战结束,东欧国家多半放弃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民主道路。虽然民主不是一个完美而理想之路,但似乎在这里没有哪个国家要去走回头路。不过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其实并不明确,今天北朝鲜号称其走的是社会主义,那简直就是在糟蹋社会主义。
![]() |
我非政治学家,但如果要为社会主义正名的话,我想社会主义的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共同富裕。一个贫富差距大的社会不能说是社会主义,一个纵容特权的国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
|
到北欧看到了最接近社会主义的国家,北欧国家有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那里的重税政策有效地抑制了贫富差距的加大。他们告诉我:我们这里没有土豪。的确,在斯德哥尔摩城里走走,根本找不到土豪巨富消费的会所。而且,北欧国家非常成功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和民主并非鱼和熊掌的关系,二者是可以共存的。
一个没有土豪巨富的社会,就很少有极贫的穷人阶层,社会就不会太动荡。因为只有极贫穷的人群才想闹革命。同时,完善的社保体制使得人们不那么焦虑,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意外,社保会为其兜底。重税除了可以有效地抑制贫富差距加大,同时,可以促使人们珍惜物资。北欧国家除了实施高所得税,同时,增值税(消费税)也极高。当我迈进一家著名的咖啡点心店时,发现里面的桌椅板凳都是旧货,规格不一。这里没有豪华,但充满了朴实的精神。
刚刚闭幕的共产党19大把“新时代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写入了党章。我不知道什么是特色,也许新时代说的是新的发展模式。但不管怎么说只要你冠上社会主义,你就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北朝鲜很多穷人在靠挖草根充饥,而平壤的高官朱门酒肉,那你就不能说是社会主义。
其实,要建设的不仅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更要重建互相信任的社会。望眼今天的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中国的富人可以说是世界上享有最多物质财富的人群,但精神文明水平其实没有提高多少。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不读书了。
中国是拥有智能手机最多的国家,使用网络的人数据说近8亿。这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人已经不读书了。可能读书最多的是要去考学校的孩子,但那些都是死记硬背为了应试的。
中国的官员喜欢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说物质文明,中国早已不能算发展中国家,但要说精神文明,那今天的中国还真是发展中国家。
当我们比较今天的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具体的说中国人和发达国家的国民相比,差距最大的是人的素质。如果把中国的农民和发达国家的城里人进行比较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把中国的城里人和发达国家的城里人进行比较,把中国的农民和发达国家的农民进行比较,其差距一目了然。
如果我们让中国的土豪和欧洲的绅士并排站一块儿比较,可以发现根本无法比较。有人说3代人才可以培养出贵族,我相信。问题是今天的中国并没有在建设精神文明上花多少精力。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的确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多半是蛮横无理的土豪。我们在他们身上完全找不到一丁点温良恭俭让的影子。这种背离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定义今后的新时代,但我想回归传统文化走共同富裕之路一定是有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要素。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 |
柯隆 |
柯 隆 简历
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出生于中国南京。8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科学技术学院日本专业,88年旅日后进入爱知大学法经学部学习,92年毕业后进入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深造,94年硕士课程(经济学)毕业。98年10月,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5年6月,同总研经济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员。06年起担任主席研究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