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失去的35年与二个“信赖”

2023/12/27


      小平龙四郎:最近,在与证券公司的高管们谈论泡沫经济时,接连听到了同样的说法。日经平均指数在1989年的“大纳会”(年终最后一场交易)中创出3万8915点的最高点,从随后的1990年“大发会”(新年后最初的交易)开始进入了漫长的下跌局面。从那以后,日经平均指数再也没有超过那一天的高点。每当想起约35年前的泡沫经济的日子,会有不少日本证券人士隐隐作痛。

  

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场内经纪人,日经平均指数逼近4万点(1989年,东证)

 

      2023年日经平均指数达到33年来的最高点。即使提到“史上最高点的刷新”,也不会再有任何人嘲笑这是痴人说梦。能够克服心灵创伤的日子也许不再是遥远的未来。

 

      日本政府高举资产管理立国的旗帜,东京证券交易所呼吁企业提高对资本成本和股价的意识。扩充小额投资免税制度(NISA)等各种政策也相继出台。在此背景下,外国投资者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这次不一样吗?”

 

      35年前,东京被吹捧为世界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泡沫经济破裂后,类似的构想浮现又消失。因此,越是资深投资者,越会对资产管理立国的口号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例如,1997年日本吹响日本版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号角。美国美林证券(现为美国银行)接管破产的山一证券的网点和人员,决定在日本进入个人证券业务。与短期的频繁交易划清界限、立足长期、贴近客户的资产管理型运营受到的期待加强。

 

      但是,美林在数年内大幅缩减了日本的个人业务。虽然原因很复杂,但日本缺乏长期投资扎根的决定性因素,那就是“信赖”。

 

      在日本,证券公司的信赖度并非很高。为了推进资产管理型业务,美林试图详细掌握客户的财产和家庭构成等情况。这在美国是理所当然的手法,但日本的客户却感到困惑。

 

      现在情况如何呢?泡沫经济时期证券公司那种蛮干、时而违法的营业模式固然已经销声匿迹。即便如此,要问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信赖,还是存在着微妙的一面。

 

      日本调查公司MyVoice(东京千代田区)的形象调查显示,作为“具有信赖度和安心感的证券公司”,以野村证券为代表,大和、SBI和乐天等的名称被提及。但是,均仅占回答(可多选)的10%~30%。最多的是回答“没有”值得信赖的证券公司的声音,占到44%。

 


     

      最近也出现了像美国资本集团 (Capital Group)那样,资产管理公司对证券公司的投资顾问进行培训的例子。如何弥合中介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信赖的鸿沟?这成为断言“这次不一样”的大前提。

   

      为了让长期投资在日本扎根,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信赖”。那就是对股价本身的信赖。

 

      如果没有催生出股价合理形成,长期来看将上涨这一预期,投资者能做的最多就是短线交易。虽然也有主张认为应该在固定缴款型企业养老金中加入更多的股票投资信托,但如果对股价的信赖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就无法成为国民能接受的政策。

 

      形成对股价信赖的部分责任在于企业。已成为密码的“PBR(股价净值比)跌破1倍的解决”无疑也是履行责任的方法之一。

 

      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做的事情很多,例如运用并购(M&A)的增长战略、或者通过向投资基金出售非核心业务来重组业务。通过多种战略向市场彰显增长,是提高投资者对股价信赖的王道。

 

      从20世纪到21世纪,日本经常被说成“失去的10年”。这句话显示了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的低迷状态,而这种状态在累积了20年、30年,现在马上就要到35年了。实际上,这或许是正因为日本没有真诚面对金融市场,才眼睁睁“失去”的岁月。希望日本2024年能成为每个市场参与者都为提高信赖度而努力的一年。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高级评论委员 小平龙四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