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识产权战略40年停滞不前

2019/10/21


      涩谷高弘:在日本的企业等场所,以知识产权战略为主题演讲的机会增加,如果问到场的企业管理人员,“您觉得知识产权对贵公司重要吗?”100个人中,几乎所有人都举手认为重要。但是当问“贵公司使用知识产权,取得了丰硕成果吗?”则无一人举手。

   

      日本在1970年代是世界上专利申请数最多的国家,2002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力争知识产权立国”。然而2010年代,在日本拥有最多专利的日本大型机电厂商全线衰落。

  

 

     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从1970年代的“一心申请专利,增加专利保有数”开始,40年间一直没有进步。日本的产品曾经在欧美畅销,持有的专利可活用于交叉许可协议,与同行其他企业相互允许使用对方的技术。

  

      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制造业兴起,日本企业申请的大量专利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互联网上浏览与制造经验相关的日本专利,在自有工厂模仿、再现产品。在工厂内进行模仿的话,日企难以在侵犯知识产权诉讼中获胜。

  

      当日本的机电和半导体企业为技术外流而苦恼,与亚洲企业展开消耗战时,欧美企业又在做什么呢?实际上欧美企业却在“利用”这些亚洲企业。

  

      美国英特尔无偿向台湾企业公开提高个人电脑性能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供应本公司的半导体。被允许使用重要技术的台湾企业无法背叛英特尔。这是因为如果台湾企业未经允许向第三方提供或是改变专利,将受到严厉制裁。美国苹果也与制造iPhone等产品的中国的工厂结成了同样的关系。

  

      英特尔和苹果获取亚洲企业,通过技术和合约建立了使自身繁荣的业务模式。这才是知识产权战略吧。美国先进企业的经营者拥有知识产权意识,身边有很多了律师等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经营和知识产权合为一体。

  


     

      而日本企业又是如何呢?精通知识产权的董事几乎不存在,知识产权部门的地位总体较低。在并购和合作之际,甚至很少深入考虑知识产权问题。经营与知识产权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不过,日本企业也出现了尝试改变现状的动向。普利司通、旭化成和Nabtesco的知识产权部门开始向经营层提供“专利全景分析(IP Landscape)”。AGC和精工爱普生的知识产权部门作为改革的起爆剂,也正在积极开展专利全景分析。

    

 

      专利全景分析是像卫星图分析一样的东西,可了解在特定的技术和市场下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形势。经营层将该分析用于经营决断。受中美对立影响,美国企业的必胜模式,以及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似乎都逐渐碰壁。现在日本企业的经营层和知识产权部门必须同心协力,重新定义自己的胜利模式。

      

     这不仅仅是知识产权相关人士和经营者的问题,也是关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主题,外部董事、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运营者等企业管理相关人士的作用和责任也很重大。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涩谷高弘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