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沃斯论坛看到日本影响力下降?

2018/02/05


        每年1月在积雪覆盖的瑞士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经常会折射出影响当时国际局势的当红人物。美国总统特朗普成为2018年达沃斯论坛的主角,上演了与反对保护主义的欧洲等领导人之间的舌战。由此彰显出围绕世界经济格局的显著变化。

 

        在此1年前,全球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西方各国的很多首脑未出席达沃斯会议,摆好姿态观望特朗普上任后会提出何种强硬政策。抓住机会出席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表示,应当对贸易保护主义说不、贸易战争没有赢家,仿佛成为了自由贸易领路人的形象。

 

        今年1月26日闭幕的2018年达沃斯会议成为主要国家领导人相互试探世界经济新势力格局的交锋平台。最主要的因素是进入2018年后美国方面表明特朗普将出席会议。世界各国首脑考虑到倡导“美国至上主义”的特朗普的登场,联袂发出了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合作的信号。

 

        其中的先锋是印度总理莫迪。到2020年代印度有望人口超过中国、经济增长达到8%,这一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导人莫迪强调了推动经济对外开放的举措,另一方面表示,“全球化正在失去光芒”,暗示出对保护主义压力加强的强烈危机感。

 

 

        欧洲国家的首脑则在“应对特朗普”方面保持一致步调。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7年9月的众议院选举之后,执政联盟组建陷入僵局,她在特朗普决定出席之后,立即宣布时隔3年再次参加达沃斯论坛。“我们是否真的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默克尔对经过二战和东西方冷战考验而确立的多边合作的倒退提出了警告。她还将美国大型企业等掌握的数据称为“21世纪的原材料”,显示出应审视如何对待数据的问题意识。

 

        “如果无法向人们说明全球化的好处,民粹主义者将会占上风”,首次作为首脑参加达沃斯会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要让广泛阶层分享自由贸易成果,同时对保护主义导致全球分裂表示了强烈担忧。

 

        美国将重心从多边合作体制转向双边磋商,不断对其认为不公平的贸易采取制裁措施,这样的美国面临着全球的包围网。特朗普就任之初曾通过总统令宣称“永久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在达沃斯论坛最后发表演说时态度大变,暗示出重返TPP的可能性。

 

        对于特朗普转变态度的背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国际贸易论教授木村福成分析称,“可能是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重新谈判陷入僵局,产业界(对退出TPP)的反对也根深蒂固”。但是,特朗普为推进磋商提出了条件,即“协议内容比之前好得多”。对已就TPP协议达成一致的11国来说,按美国节奏重新修改协议是很难接受的。

 

       特朗普明确表示坚持“美国至上主义”,显示出绝不容忍不公平贸易惯例的想法。可以说此次重返TPP的意向只是改变战术,并非改变基本战略。围绕自由贸易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冷漠的对立或将长期持续。

 

       有一点很令人担忧,那就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日本的存在感正在减弱。

 


      在七大工业国(G7)中,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之外,其他欧美6国的首脑均出席了今年的达沃斯论坛。这是自2005年以来首次无日本阁僚出席该论坛。虽说也是受到国会日程的制约,但日本向全世界的信息传达确实乏力。

 

       安倍成为达沃斯“当红人物”是在4年前的2014年1月。当时他在达沃斯论坛的开头的演说非常雄辩:“日本经济正在摆脱长期持续的通货紧缩”,“财政状况也在稳步改善,正在走上财政健全化的轨道”。

 

       安倍向全世界宣布,冠以自己姓氏的“安倍经济学”已经改变了日本经济的沉闷氛围。也是在那时,安倍称“任何既得利益集团都无法在我的钻孔机之下毫发无损”,承诺打破所谓的“岩盘管制”(一系列难以打破的限制政策)。

 

       日本如今能向世界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呢?虽然TPP11、日本与欧盟的经济合作协定(EPA)等日本推进的经济外交获得积极评价,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劳动方式改革和生产效率提高等安倍政权的课题很重要,但日本仍处在弥补落后的阶段,不会对世界产生影响。

 

       日本老龄化程度比其他国家严重,财政状况也异常严峻,是一个“问题发达国家”。今后需要的是着眼于10年、20年后的经济运行的果断战略。安倍政权与持续出现政权空白的德国不同,具有稳定的基础,如果迈向中长期社会保障和财税政策的改革,能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先例。

 

       强调“法国已重回欧洲的中心”的马克龙倡议制定关于欧盟改革的10年计划。印度总理莫迪也力争到2025年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万亿美元,积极推进吸引投资的改革。

 

       安倍可能仍然集中关注内政方面的未决事项,但如果能认真描绘日本经济的未来蓝图,将成为获得全球好评的政治遗产。现在着手,仍然为时不晚。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评论员 菅野干雄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