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印度唐人街
2015/12/14
“四邑会馆”寺庙距今已有110年历史,里面供奉着保佑生意兴隆的财神爷“关公” |
“现在这里的华人有2000左右,以前有3万人之多,那叫一个热闹。那时华人开的皮革厂有250~300家。在这里创办中国人会、发行中文报纸的就是我父亲,他1926年从中国过来的。但大约10年前,印度政府突然提出说‘不能在这里办厂’。自那以后,好多人都离开了。”
大批华人出走
9月11日,在位于加尔各答南部的塔坝区,仍可以看到李先生经营的中餐馆“热锅餐厅”,但他本人却不见了踪影。印度店员告诉记者:“李先生两年前就移居去了加拿大”。
在加尔各答有两条唐人街,分别是李先生曾经居住的“新唐人街”和位于加尔各答中部的“旧唐人街”。印度的其它城市没有唐人街。位于孟买的唐人街自1962年爆发中印边境冲突以来便消失了。
移居加尔各答的中国人最早可追溯到1770年代。广东商人接手了东印度公司的土地,用于开垦砂糖农园。“旧唐人街”由此兴起,在全球170条唐人街里可算得上是历史最为悠久。
20世纪前期,唐人街逐渐兴旺起来。当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动荡不安,劳动者大量涌入“旧唐人街”。一些客家人资本家接手了英国殖民政府关闭的意大利人开的鞣革厂,在“新唐人街”周边发展皮革产业。
有数据显示,1940~45年期间,住在加尔各答的中国人一度达到了10万之多。现如今却只剩下3000~5000人左右。在中印发生边境冲突时,数万华人离开了加尔各答。有人被强制遣返,也有人惨遭解雇以致生计窘迫,不得已逃到海外。
“华人在这里是没有未来的”,位于旧唐人街的“四邑会馆”寺院建于1905年,55岁的何其雄正在这里下着国际象棋。他的父亲来自广东,是位木匠。他本人生在加尔各答经营过一家中餐馆,但由于顾客逐渐减少,3年前被迫停业。何其雄说:“失业的印度人也很多,华人更不可能找到工作”。他双手合十,祭拜了四邑会馆供奉着的财神爷“关公”,可惜祈求生意兴隆的餐馆早已不在了。
吸引中国投资
印度想要缩小对华贸易逆差,必须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印度。中国国内市场陷入萧条,也迫切希望国企走出国门。今后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等方面,中国企业还有望进一步加大对印度的投资。
“如果唐人街得以延续,无疑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助力”,何其雄说。现在有数千生活在印度的二代华人既会说广东话、客家话,又通晓当地的印地语和孟加拉语。此外,何其雄还说:“现在仍有餐馆能提供正宗的中国菜”,这也能大大满足驻印中国人的需求。见证了两个世纪历史的唐人街,应该能够在解决中印两国经济问题上发挥桥梁作用。
10月1日,莫迪总理在新浪微博上写道:“亲爱的中国兄弟姐妹:祝你们中国国庆日快乐”。遗憾的是,他忘了生活在印度的华人,忘了加尔各答的唐人街。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华人通过企业或个人正在与加尔各答市政府取得合作,想要重新振兴唐人街。目前,旧唐人街最古老的寺庙“安东会馆”及周边景观已开始复原,美食街也在重整当中。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两国在边境和印度洋等问题上相持不下,有时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但是,如果世界各地的华人能够重建加尔各答的唐人街,中印两国之间就有可能建立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被遗忘在历史一角,生活在加尔各答的无依无靠的印籍华人,他们是如此热切地期盼着。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新德里支局 黑沼勇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