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车合并构想重新看垄断
2014/11/13
“这样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据说,10月底在南车和北车的合并构想浮出水面之后,在中国的行业内部很多人表示松了口气。两家企业在中国国内自不必说,在海外市场也激烈争夺订单,结果导致了价格下滑。如果实现合并,将掌握国内市场80%以上份额,在国内的竞争将基本消失。如果将因避免竞争而带来的资金用于研发和营销,将有可能构建不输于发达国家企业的经营基础。
![]() |
中国的高铁车辆 (CNSPHOTO提供-KYODO) |
中国过去通过拆分垄断企业而促进了竞争。南车和北车2家企业正是由原铁道部下属的国有车辆企业拆分后成立的。如今之所以再次转向允许垄断,是因为中国认为竞争的舞台已经从国内扩大至世界,而要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规模将发挥作用。
石油等中国的垄断企业以较高国内份额和巨大规模为背景,从全世界吸引到资金。中国拥有10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次于美国,在国内能获得稳定利润的垄断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充满吸引力。阿里巴巴就是近来最好的事例。其通过9月在美国上市融资250亿美元。
最先认识到垄断威力的或许是韩国企业。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企业在所有行业都在推进整合。在汽车领域,现代汽车包括子公司在内拥有约70%市场份额。而家电领域则由三星电子和LG电子2家垄断。韩国企业借助垄断从国内获得利润,并将利润用于设备投资和营销,实现了迅速向世界级企业的飞跃。
当然,对此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不管是韩国还是在中国,对于垄断企业较高的产品价格和糟糕的服务,不少消费者都感到强烈不满。但政府依然允许垄断的存在。这是因为政府担心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失败,导致国内产业崩溃的事态。如今,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仅凭国内市场份额讨论垄断与否已经没有意义,这是韩国和中国的立场。
日本又是如何呢?在京都大学研究东亚经济的刘德强教授认为日本企业在规模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应推进企业的整合。此外,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在2010年的《产业结构展望》中指出:“同一产业内存在多家企业。打国内消耗战的结果是低利润”,要求推进整合。尽管如此,在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至今仍有8家以上企业展开竞争。
过度的竞争将带来疲弊,但也能让企业得到锻炼,让它们即使在低价格的情况下也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日本企业正是如此。它们凭借在日本国内积聚的竞争力走向了世界。国内竞争是日本企业的优势,很难轻易改变,或许也不应该加以改变。不过,日本也越来越有必要制定战略,以应对东亚不断壮大的垄断企业。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村山宏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