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很坏,但日本人不坏?

2015/07/10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安倍很坏,但日本人并不坏”,在中国经常会听到这种说法。言外之意是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政府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善良的普通日本民众对此也感到困惑。这种说法同时也是在呼吁人们应将日本政府和普通的日本民众区分开来,继续与日本民众构筑友好关系。然而对于了解日本政治制度的人而言,上述说法或许有些别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日本政府是普通日本民众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政府。

        在选举前,安倍晋三作为自由民主党的总裁对其选民,也就是普通的日本民众详细地提出了外交及经济政策。选民们在了解了这些政策之后投票选择了自民党。可以说,安倍的外交是得到了多数日本民众的支持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认为将日本政府和普通民众区分开来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不过若是仔细思考一下的话,也会看到一些未必如此的现实。

        所谓民主主义制度(议会内阁制)是由选举出来的议员中的多数派来组成政府。在日本20岁以上才有选举权。日本的总人口为1亿2548万人,减去未成年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不排队的国家没有资格谈爱国

   日本与中国空军的那段蓝天情

   从饺子起源于韩国说起

   房子、国家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

   中国为啥这么贵

   爱国青年们,知道高杉晋作吗?

   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什么被讨厌

   为MAO酱流泪的中国人

   “小日本主义”值得中国参考

   中国菜并非世界第一!

   中国“爱国青年”该学半泽直树

   二流万岁!

   将中日关系从政治家手中夺回

  “早恋”拯救中国教育

   “节俭令”之后需要“减肥令”

  中国的“战略病”与日本的“无战略病”

   文明不是靠法律约束出来的

  “大国意识”阻碍中国

 
  》》》更多

人口之后,日本有选举权的人数,即选民是1亿396万人,占比约为83%。而选举中实际参与投票的人数占所有选民的比例则是投票率。2014年12月14日举行的日本众议员选举的投票率创下历史新低为52.66%,也就是说实际上只有5474万人投了选票。

        在实际参与投票的日本选民中投票给自民党的人仅为2546万人。即便如此,自民党还是执掌了政权。因为其他党派的得票更少,自民党相对而言成为了多数派。如果仅从得票数来看的话,实际支持安倍自民党政权的只不过是全体选民的四分之一。因此,认为“安倍首相和大多数一般日本国民未必同心同德”的想法应该说是可以成立的。

         日本和英国采用的是议会内阁制,也就是由在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的政党组成政府。而这个多数的概念则是个复杂的命题。典型的例子就是实行“小选区制”的英国选举。按照小选区制,不管总共得到多少张选票,若在单个选区失利就将无法获得议席。在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作为两大政党,其中的一个必然会成为某选区的第一大党。即便成为第一大党,得票率也只占整体的30~40%左右。这个多数派大党会占据下议院的多数议席,首相也将由该党产生。

         第二大党虽然也赢得30%左右的得票率,却只能成为在野党。问题是第三大党。长期以来,自由民主党一直是英国的第三大党,每次选举中都能获得20%左右的选票。然而在各个选区的选举中,却被夹在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之间只能屈居第2位以下。由于制度的限制,第2位以下无法获得议席,因此自由民主党所占的议席数经常为5%左右。

        35%的人选择的政党可以执掌政权,30%的人选择的政党无法执政,20%的人选择的政党则基本上无法占据议席——这就是英国的政治现实。得票率虽无云泥之差,政治影响力却有天壤之别。2015年5月的选举中,英国独立党赢得了12.6%的得票率,仅仅获得了一个议席。

        反对小选区制的人一直以来主张推行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各政党的得票率决定其所占议席比例的选举制度。如果采取比例代表制的话,第三大党、第四大党也将能获得相应的议席,更多的人的意见在政治上将会得到反映。不过若是推行比例代表制,很多小政党就会在议会获得议席。这些小政党整天争论不休,不能形成多数派,容易引发政治上的不稳定。

         以比例代表制为中心的意大利,因议会中小政党林立导致政局混乱,没能顺利地应对债务危机。现在,日本和德国等议会内阁制国家采用的是小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并用的选举制度,由于过于复杂,有意见认为“难以马上得知选举结果谁胜谁负。”


         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采取的是总统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在这种制度下,如果有多名候选人参加竞选,就会出现即使得票率仅为10~20%也能当选总统的情况。这样一来就更无法说是多数派当选了,因此在法国采用了“多数两轮投票制”,即在第一轮投票中若无人获得过半数选票,得票居前的两名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角逐,最终产生总统。

        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这两大政党首先进行预选,锁定总统候选人。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最终会由被锁定的两名候选人角逐总统宝座,获胜者的得票率基本上会超过半数。

        其实总统候选人的得票差距极其微小。例如,在2012法国总统大选投票中,奥朗德总统的得票率为51.62%,萨科齐前总统的得票率为48.38%,两者仅相差3.24%。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虽然布什的得票数比戈尔少,但布什赢得了各州的选举人票(在此不再赘述美国的选举制度),因而最终当选了美国总统。

        民主主义是否真正地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无论是议会民主制,还是总统制,只要百分之几的选民将其选票从执政党改投在野党,政权就会发生更迭,经济、外交政策也会完全改变。在政治方面有明显政治立场的人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支持的政党的,而那些平时对政治不甚关心的人在选择政治家和政党时就会很容易受到选举气氛的影响。

         如此一来就导致了那些对自己支持的政党或政治家举棋不定的百分之几的选民最终决定国家整体政治走向的结果。政治家为了获得这百分之几的浮动票,拼命地收买他们的欢心。这一部分选民的反复无常致使政权频繁更迭,国家政策多变。1950年代到1970年代,英国保守党(资本主义政党)和工党(社会主义政党)轮流执政,政策的混乱导致了英国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

  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得出民主主义不行的结论。虽然民主主义有很多缺点,但比起缺点,民主主义本身的优越性更胜一筹。因为由民众选出来的领袖一旦推行苛政,民众可以随时改变本国的政治。在推行民主主义的国家中鲜有首相或者总统连任10年的情况。在政权更迭的同时政策也将随之改变。也正是因为如此,民主主义的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国民对“政治可以改变”抱有希望,才会拥有主动“改变政治”的气概。

       在英国,对保守党和工党的传统政策感到厌倦的选民,在80年代选择了保守党改革派的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撒切尔夫人一改保守党和工党推行的大政府政策,通过推行小政府和市场经济使英国经济得以复苏。此后,由于撒切尔夫人过度推行市场经济,英国选民又选择了提倡第三条道路的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执掌政权,实施重视市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

       “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其他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It has be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虽然是一句喜爱讽刺的英式发言,但我觉得其中也蕴含着十分值得玩味的深意。


  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村山宏,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专栏-日本人小声说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