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否值得期待?
2013/11/14
|
◎USB经济学家 汪涛
三中全会公报和以往一样不够具体,必须要等1周后具体内容公布。不过,我从公报中解读出了以下5点(1)领导层为了构建现代的管理框架,希望全面深化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并非最重要课题;(3)经济改革的轴心是财政改革、市场改革、社会保障和政府的机构改革;(4)可能通过向小政府转变来封冻贪腐问题;(5)提出2020年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的动作缓慢。
今后将设立主导“深化改革”的新机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有可能担任一把手。此举可有效排除官僚的反对,可以说比过去的中全会有进步。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此次从过去20年的“基础性作用”升格为“决定性作用”,计划推进包括利率在内的市场化改革。
部分市场相关人士可能对未提及金融改革感到失望。此次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可能包括发展债券在内的证券市场。不过,“金融改革”的概念还包括利率自由化和资本交易自由化。
最失望的莫过于国有企业改革。此次公报的表述与10年前一样。再次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日本瑞穗证劵(香港)经济学家 沈建光
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基本符合总理李克强此前的发言,但可以说略微超出预期。尤其是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呼吁推进旨在促进司法独立的改革,这些举措已经得到积极解读。关于市场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升格为“决定性”。预计领导层今后将积极扫清提高经济效率的障碍。此外,公报还提到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以及放宽限制,在设计中国新的金融市场方面,这将非常重要。
领导层还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房地产和财政改革、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等。虽然并未明确,但在社会保障改善方面,关键是废除“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政府将于近期允许“单独”子女的夫妇生育第2胎。
另一方面,公报在提及国有企业时表示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改革出现了倒退。估计这反映了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过,将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此可以看出高层的积极姿态。改革将自明年起全面启动,到2020年完成。
◎汇丰银行经济学家 屈宏斌
三中全会公报至少有3个惊喜。分别是收入分配、在地方政府层面确保司法独立以及成立监督改革执行情况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尤其是关于收入差距问题和司法改革,我们此前曾认为由于意见未能达成统一,此次将不会取得进展。虽然也有观点认为相比过去的改革方案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们预测的内容都被纳入。虽然实际情况仍需观察今后数月推出的具体方案,但我们表示乐观。
另一方面,作为失望之处,则是尽管提出了到2020年这一明确时间,但公报中缺少数值目标。对于未提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举措,股票市场等极有可能感到失望,但也有报道称国有企业改革今后将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得到推进。此次的改革方案有助于中国在今后数年维持7~8%的增长率。
◎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 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
虽然在现阶段立即判断三中全会是否成功是愚蠢的,但公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在有些议题上存在不足。那些期望公报会公布详细政策的人可能感到失望。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明确而全面的改革蓝图寻求共识。不过,看起来这一点进展并不顺利。
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将起重要作用还是几乎不起作用仍不明确。此外,虽然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财政改革推进方针等,但不清楚这些议题存在哪些关联。面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改革派是否会仅仅推进微小的改革举措。
而最大的疑问是,以“深化经济改革”为目的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负责哪些工作?成立这一新部门本身就可以看做在多个领域未能达成共识的领导层决定推迟相关讨论。
◎美银美林集团经济学家 陆挺
11月12日发表的公报仅仅是今后方针的简单阐述。而篇幅一般达到1万2000~1万6000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详细内容将在下周以后公布。在司法改革和房地产改革领域充满暗示,但从公报内容来看,似乎无法将本届三中全会视为重要分水岭。最近数周以来,股票市场对改革的期待曾经迅速高涨。但公报除了表示容忍国有企业影响力加强之外,还对“计划生育政策”避而不谈,市场可能感到失望。
在公报中,针对市场作用,将使用了20年的“基础性”改为了“决定性”这一表述。对于精通中文的人来说,这两种说法基本没有本质差别。因此不应对这一表述变化进行过度解读。
另一方面,公报提出要重视宪法,保障司法独立。同时还提到改善司法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从这些表述来看,中国将加强司法体系的独立,为避免地方政府施加影响力而将推进改革。
房地产领域曾被认为将推进改革,但公报仅仅表示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对非农用地的集体所有权强化等值得期待。
◎交银国际经济学家 李苗献
三中全会公报涉及金融改革的内容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不推进金融改革,而是应该解读为由于利率自由化正在推进,改革已经成为共识,无需耗费过度笔墨。
公报还提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可以解读为,将来将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减少行政的干扰。此外,还宣布为推进改革而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是力争排除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同时显示了高层推动经济振兴的强烈意志。具体来说,行政改革有望取得进展,经济改革有望进一步推进。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