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央行进一步降息看到的
2023/08/21
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1个月来再次决定降息。背后存在对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隐忧加强,银行融资低迷等状况抱有的危机感。不过,利率的下调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中国政府对大规模财政扩张持谨慎态度,重振经济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 |
在作为事实上的基准利率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贷款优惠利率)中,作为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参考的1年期降至3.45%,下调0.1%。作为住房贷款利率基准的5年期以上的利率仍维持在年4.20%。
中国人民银行8月15日将作为LPR计算基准的对商业银行的1年期利率下调0.15%。相比之下,1年期LPR的降幅较小,仅为0.1%。
这有可能是为了银行确保利差而抑制了下调幅度。另外,之所以维持5年以上的利率不变,是为了根据各个银行自身的状况推动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降,而不是一律下调。也有可能是担心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扩大,导致人民币进一步贬值。
![]() |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出13年零8个月以来新低(REUTERS) |
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决定进一步降息,是因为经济放缓导致企业和家庭的资金需求疲软。7月的人民币新增贷款(扣除还款部分的净增加额)同比减少50%,降至3459亿元。创出自2009年11月的13年零8个月来的最低水平。
其中,住房贷款等面向家庭的贷款是3个月来首次陷入负增长。偿还比新增贷款多。由于民众对就业等未来的不安,住宅销售下滑,新增住房贷款也没有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利率下降等原因,通过存款和投资赚取的收益减少的家庭提前还贷的趋势加强。
家庭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大额消费持谨慎态度,民间企业也不愿进行新的投资。由于内需不足,中国7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隔2年零4个月同比下滑。通货紧缩的隐忧正在加剧。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8月18日召开金融机构官员参加的电视会议。指出:“要注重保持好贷款平稳增长的节奏,适当引导平缓信贷波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
在经济下行的隐忧加剧的2008年雷曼危机之后,中国通过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措施创造了需求。2015年前后又被称为“中国冲击”,经济出现减速,但在强劲消费的推动下,通过激活住宅市场等措施实现了复苏。
![]() |
围绕最近的经济状况,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但是,对实施能够迅速创造需求的财政刺激保持谨慎态度。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西浜徹分析称:“由于2008年的政策成为过剩负债的根本原因,因此犹豫不决”。新的财政刺激政策可能会加剧地方财政困难。
由于财政上尚未采取行动,货币政策受到影响。在看透这一点的市场上,对进一步货币宽松的预期加强。
中国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认为,年内还有可能进一步降息。还有观点预测称,为了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以鼓励贷款,人民银行有可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不过,也有不少声音对货币宽松的效果存在疑问。由于接连下调利率,中国的住房贷款利率自2022年下半年起不断创出历史新低,但住宅销售仍持续下滑。
“(我们)没有设备投资的计划等。首先要让企业持续下去才行”,广东省东莞市经营一家有40多名员工的服装钉扣机工厂的刘先生坦言。
最近几年来,海外订单一直在下降,国内的价格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刘先生说:“有些同行非但没有扩大生产,反而缩小了规模”,对于获得贷款和扩大投资持否定态度。
在广东省一家国营企业工作的30多岁的赵先生表示:“现在不想投资房地产,因为不一定会像过去那样上涨”。
中国的评级机构东方金诚的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个人贷款对利率非常敏感,因此在利率下降的局面下,容易出现对贷款持观望态度的趋势”。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川手伊织、川上尚志 广州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