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调查:中国经济2018年增长6.6%

2018/07/04


      警惕中国经济减速的观点开始增多。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QUICK新闻7月3日汇总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显示,对中国2018年二季度(4~6月)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6.7%,低于一季度的6.8%。对2018年全年的预测平均值也只有6.6%,低于2017年的6.9%。中美贸易摩擦走向长期化、出口下行的风险受到担忧。

       

中国港口的集装箱(2018年4月上海,资料,reuters)

      

      中国经济5月份出现固定资产投资锐减等趋势变化的征兆。法国兴业银行的姚炜分析认为,由于(中国领导层推进)去杠杆化(压缩过剩债务),许多企业和家庭的筹资成本急剧上升。这种紧缩性的金融环境使得内需增长乏力。

   

      澳新银行的杨宇霆指出,中国经济2018年上半年较为坚挺,但下半年将会由于贸易摩擦和房地产萎缩而减速。他预测2018年全年的增长率为6.5%,2019年为6.3%。

   

      中国领导层提出重视经济质量的方针,显示出不拘泥于高增长率的姿态。但还不仅仅局限于当局已经意识到的减速,担心贸易摩擦将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观点正在增加。

    

      对于从多个选项中选择有可能导致经济下行的风险因素时,中国经济学家选择最多的是“美国的保护主义导致出口下降”。中国银行(香港)的蔡永雄指出,最近几年出口减速是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尽管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外部环境仍不透明。

     

      光大新鸿基的温杰认为,美国的保护主义对世界贸易产生影响,中国企业的利润也受到挤压。对于出口下降之外的风险因素,许多经济学家列举了“金融紧缩”、“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子银行问题”。

      


      瑞士宝盛的Susan Joho列举了房地产问题,他认为,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软肋,过去的金融紧缩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在问及如何预测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时,得到了19位经济学家的有效回答。其中只有3人预测在年底前“改善”。9人认为“不变”,7人认为“恶化”,认为这一问题将陷入长期化。

     

      安盛投资管理(亚洲)的姚远预测不会发生变化,他认为中美存在根本上的分歧,长期化的经济战争才刚刚开始。J. Safra Sarasin的David REES指出,在美国中期选举之前,美国政府的保护主义姿态估计不会改变。预测事态将趋于恶化。

    

      工银国际的程实分析称,中美相互依存,这与(曾经对立的)美苏关系有本质上的区别。他因此认为中美不会发生新的冷战,将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中信银行的廖群认为,中美都意识到贸易战将会两败俱伤。这样的观点尽管只是少数,但还是有人预测事态将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

      

      美国将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视为问题,在18个有效回答当中,有10人回答贸易摩擦将会导致“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受到打击”。凯基证券的陈浩指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依赖国外,短期性影响很大。不过,如果中国集中力量研发独自的技术,长远来看将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木原雄士 香港  

  

      参与此次调查的机构和经济学家(以机构英语名称排序,省略敬称):ABN AMRO Bank (Arjen van Dijkhuizen)、澳新银行(杨宇霆)、安盛(姚远)、中国银行(香港)(蔡永雄)、新加坡银行(Richard JERRAM)、西班牙对外银行(夏乐)、招商证券(谢亚轩)、中信银行(廖群)、大和资本市场(赖志文)、星展银行(梁兆基)、德意志银行(Sean Taylor)、恒生银行(薛俊升)、工银国际(程实)、荷兰安智银行(彭蔼姚)、J. Safra Sarasin(David REES)、瑞士宝盛银行(Susan Joho)、凱基证券(陈浩)、麦格里(胡伟俊)、摩根士丹利(邢自强)、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范小晨)、法兴银行(姚炜)、渣打银行(丁爽)、瑞联银行(陈祖杰)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