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控制地方政府的“油门”与“刹车”
2015/06/25
![]() |
中国各地都在推动与“丝路构想”挂钩的业务(5月末,连接重庆市与中亚的定期货物列车开通) |
主要原因在于地方经济的萎缩。由于过去膨胀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难以实施财政刺激。虽然正在通过利用民间资金来扩大投资,但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取得进展。不仅是投资,地方政府还面临着财政问题。3月下旬实施医疗改革的重庆市出于财政困难,提高了患者负担比例,结果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在仅仅7天后就不得不取消改革方案。
地方经济的萎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国领导层推进的反腐败运动的影响。据称,在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部分高官表示,不知道会因为什么就被弄下台,所以最好保持低调。也因此不愿高调开展投资项目的风气正在蔓延。
那么,该如何让处于懈怠状态地方动起来呢?中国领导层在春季之前最为重视的是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运作加力。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来置换过去的高利率债务。4月上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了东北,敦促地方高官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 |
当然,要准确的控制“油门”和“刹车”并非易事。在一般情况下,中央说向右,地方往往会比中央设想的更加向右,如果说向左,地方又会左过头。由于中国领导层重视以陆路和海路将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即一带一路)等原因,在地方政府之间,认为只要与一带一路沾边,即使推进大型投资,也不会遭到中央的批评,类似想法正在迅速增加。
文章开头的《人民日报》的报道也含有对这种地方的浮躁加以警惕的意思。报道中提到需要利用投资刺激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再次强调了结构改革的重要性,“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习近平5月底在浙江省召集华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干部,呼吁“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浙江省不同于增长乏力的东北地区,这里诞生了阿里巴巴等实力强大的民间企业,在浙江省大力宣传改革,再次体现了中国领导层重视市场活力的姿态。
正如习近平要求“深入(研究)”那样,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很多利用诸如沿用过去的政策等“肤浅想法”根本无法解决的课题。强烈的危机感能否渗透到中国领导层的每个角落?如果为了刺激经济放宽政策,地方干部的改革意识也往往会松懈。中国目前正面临意识改革这个比统管庞大经济还要难办的课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北京 大越匡洋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