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推摸索半导体内制化

2023/12/27


      中国大型汽车厂商正在推进国产半导体的实用化。长城汽车在江苏新建了半导体工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推出了搭载国内开发的半导体的汽车。在中美在半导体领域形成对立的背景下,随着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用化,车载半导体需求正在增加。为实现作为国策的“汽车强国”,中国正加快构建供应链。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汽车芯片成为全球资源竞争的焦点”,“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全有能力培育出新一轮的汽车芯片产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2月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半导体相关会议,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强调了这一点。

 

      该协会在当日的会议上还提出成立负责车载半导体的专门委员会,明确了力争提高自给率的姿态。犹如呼应这一方针,企业也在采取行动。

 

      “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再上新台阶”,长城汽车11月表示开始生产功率半导体。功率半导体可以控制电流,还可以影响纯电动汽车(EV)的续航里程。

 

长城汽车致力于半导体的自主研发和生产(2023年11月,广东省广州市)

 

      在中国企业中,以电池为祖业的比亚迪(BYD)等企业正在生产半导体,长城汽车也开始启动作为EV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半导体的自主生产。在2023年秋季,长城汽车的芯动半导体无锡新工厂启动生产。中国媒体报道称,将搭载于SUV“哈弗(Haval)”系列。

 

      由于电路的微细化等原因,负责运算等信息处理的半导体被认为比功率半导体更难生产。这方面中国也在推进国产化。

 

      民营汽车厂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9月在面向年轻人的品牌“领克”的SUV“08”上采用了出资企业的半导体产品“龙鹰一号”。

 

      负责开发的是吉利的出资对象和安谋科技(ARM China)于2018年联合成立的湖北芯擎科技。“龙鹰一号”采用电路线宽为7纳米(纳米为10亿分之1米)的技术。能快速处理传感器收集的图像,有助于驾驶辅助等。除了08以外,吉利还将在旗下其他品牌和车型上扩大采用。

 

  研发浪潮扩大至新兴企业

 

      半导体研发的浪潮也扩大至新兴企业。上海蔚来汽车(NIO)在国内和美国组建了半导体研发团队,最近成功实现了量产。将用于支撑自动刹车等驾驶辅助系统的高性能传感器“LiDAR”的控制。

  

  

      各厂商积极研发车载半导体的背景是中国的政策和汽车的升级。中国在2015年发布的高科技产业培育政策《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以优惠税制和补贴等方式扶持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

   

      政策已经奏效,中国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到688万辆,排在世界首位。此外,自动驾驶汽车的限制放宽也在推进,北京市和广东省广州市等已允许无人出租车运营。虽然目前中国在EV和自动驾驶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但也存在着瓶颈。这就是车载半导体。

 


   

      EV和自动驾驶汽车将比汽油车使用更多的半导体。一家中国大型汽车厂商透露,EV的半导体搭载数量约为1300个,与汽油车的约500个相比出现激增。调查公司盖世汽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无人驾驶的“4级”将超过3000个。

 

  自给率仅为约1成

 

      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中国的功率半导体国产率为15%左右,用于实现自动驾驶等的先进半导体不到5%。包括这些在内的车载半导体整体被认为只有1成左右。

 

      在1个半导体上集成电路线宽小于10纳米的半导体的SoC(系统级半导体)的国产化也面临美国加强制造设备出口管制等问题。即便想增加从国外的采购,也存在中美对立的激化导致美国产品等的采购受到限制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的危机感强烈。2022年11月,对汽车行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将大型车企的高层召集到上海,呼吁将汽车的半导体全部换成国产。

 

      从开发到量产的工序很难一口气构成。半导体的种类也很多,涵盖控制车辆的微控制器(MCU)和SoC等。

 

      现在中国很多大型汽车企业投入力量的不是尖端产品,而是不抵触美国等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的功率半导体。

 

      吉利等还涉足SoC,但是专注于设计。中国媒体报道称,吉利的7纳米半导体由台积电(TSMC)在台湾制造,而蔚来汽车委托韩国三星电子代工。虽然用于人工智能(AI)等的尖端半导体和制造设备属于美国的制裁对象,但现阶段可以进口用于汽车、委托外企生产的7纳米半导体。

 

      不过,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整体来看,也出现试图克服美国管制的动向。据悉,最大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SMIC)向华为技术的智能手机提供了7纳米产品。中芯国际计划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汽车半导体的研发”(该公司高管)。

 

      如果中国汽车企业能够自由采购高端半导体,提高EV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创新速度,将在与日本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多部田俊辅 无锡、若杉朋子 上海 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