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材料企业抱团取暖“过冬”
2015/12/10
12月1日,江西铜业等10家主要炼铜企业联合发布减产声明,表示将关停亏损设备,淘汰老化设备。2016年的精炼铜产量将削减35万吨。
严峻的景气衰退
10家炼铜企业不仅现在决定减产,今后几年也不会再扩张。铜企请求中国政府购买铜作为储备资源,并每隔半个月召开一次高层会议,加强信息交流。可以看出,各家铜企不允许单方面破坏减产约定。
水泥行业的供需缺口过大已成为问题(安徽海螺水泥的工厂) |
业绩低迷的不止江西铜业一家。11家上市铜精炼企业7~9月的最终损益累计亏损2亿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经济减速影响,主要的电线用铜需求增长放缓。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产量比整体需求高出20%以上”。库存过剩越来越严重。
用于生产不锈钢的镍也面临生产过剩。金川集团和青山钢铁集团等8家企业将在12月初步减产1.5万吨。2016年全年的产量将比2015年减少20%以上。8家企业联合发表声明称,不会展开低价竞争。
效果不明
中国政府下达通知,要求北京市和河北省等北方地区的水泥企业停产4个月,到2016年3月15日再恢复生产。中国第2大水泥厂商安徽海螺水泥总会计师周波表示,中国水泥行业的供需缺口过大,对政府的决定表示理解。
中国山水水泥集团在11月12日到期的票据未到期足额偿付,经营陷入困境。海螺水泥的周波表示,将通过收购国内的中小水泥厂和开拓印度尼西亚等海外市场来克服供给过剩问题。
虽然中国企业一直在持续增产,但是协调减产并非首次。在煤炭行业,2014年夏季,中国神华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等国有企业就曾实施减产。但是使小型民营煤矿企业停产则十分困难,2014年的产量比2013年还增加了5%。
“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12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时强调了进行产业结构改革的必要性。此次铜和镍的协调减产也许是受到了政府的“压力”。
好像是已经看穿了这一切,股市对此反应有些冷淡。协调减产的消息发布后,12月2日的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价比上一交易日仅小幅回跌0.4%。由于铜和镍属于进口较多的国际商品,因此即使在国内实施协调减产,其效果也充满不确定性。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上海 土居伦之 小高航、东京 山本修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