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未能描绘出“后G8”时代国际秩序
2014/06/06
![]() |
美国与欧日的差距
“G7团结一致发出信号至关重要”,在担任峰会主席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大家发言后,围绕援助乌克兰的问题,各国相继有声音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但是,一谈及在何种程度上严厉对待俄罗斯的问题,立场的分歧就浮出了水面。态度最为强硬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晚餐会之前的演讲中,奥巴马称“如果俄罗斯继续进行挑衅,将会更加孤立,并进一步付出代价”,暗示可能实施新一轮制裁。
与此相对,与俄罗斯具有深厚经济联系的欧洲的真实想法则是希望避免严重的对立。
“有必要敦促俄罗斯参加对话”,法国总统奥朗德如此表示,牵制了奥巴马的强硬言论。同时,其它欧洲首脑也表示,“如果将俄罗斯排除在外,国际秩序的稳定不太可能”,与美国划清了界限。而有意发展对俄外交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与欧洲方面保持了步调一致。
美国与日欧的态度分歧已经对私底下的首脑宣言协商产生了影响。
在宣言的最初方案中,就针对实施新一轮制裁的条件表示,“如果俄罗斯不致力于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解决”。也就是说如果俄罗斯拒绝协助乌克兰实现稳定,将加强制裁。这反映了奥巴马的决心。
不过,最终宣言就制裁条件表述为“如果情况需要”,采取了模糊说法。谈判相关人士称,“这是因为欧洲不愿将俄罗斯逼入绝境”。
奥巴马在峰会后的记者会上强调:“这是普京总统回到国际法道路上的机会”,并表示由于制裁,“停滞的俄罗斯更加弱化了。”
但俄罗斯总统普京被记者问及就没有自己而举办的G7峰会有何感想时,普京称“想说‘希望他们能吃吨好饭’”。
![]() |
G7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约66%下降至2013年的约47%。相反,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4个国家的比重在同一时期则从8%以上增加至约21%。日趋自信的中俄两国将对G7的瓦解起到推动作用。
亚洲也受到影响
这种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还将波及到亚洲。中国正日趋自信,并扩大了强硬的行动。
“乌克兰局势与亚洲局势联动”,安倍在G7峰会上这样表示。此举意在敦促各国关注因中国而掀起波澜的东海和南海。此外,首脑宣言也加入了牵制中国的表述。
但是,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将会接受这一意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5日的记者发布会上反驳称,“将有关争议国际化,以及无关方干涉和介入争议,无助于争议的解决,只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美苏冷战结束后,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作为嘉宾第一次参加了伦敦峰会。从叶利钦参加的1994年的峰会开始加入政治讨论,1998年后“G8”的名称开始固定。
此次,被“G8”赶走的俄罗斯和中国合作,展现出与G7对抗的姿态。世界还没有描绘出新秩序……
(中山真 布鲁塞尔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