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民党总裁选看日本政治
2021/09/10
围绕日本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选举,党内各个派系的行动并不一致。能够一致支持一位候选人的只有推举岸田文雄的岸田派,其他派系并没有仅限于推举本派的国会议员。资金和职位不再由派系负责管理,而是交给了自民党执行部,对于议员来说,忠于派系得到的好处减少。此次的总裁选举暴露出派系的现状,那就是在本应作为凝聚力的政策上存在缺失。
日本自民党过去派系的大原则是在总裁选举中采取统一行动。派系拥有为国会议员提供3种资源的功能,包括(1)资金、(2)职位、(3)在选举中提高认可度。
政策方面,各派系的特点也十分鲜明。
比如,前首相池田勇人的“收入倍增计划”、前首相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以及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等,派系领袖主要在经济和外交上提出政策。自民党各派系以实现这些政策为目标团结一心,并将其转化为把派系首领推上总裁之位的原动力。
现在,派系的政策色彩十分淡薄。
二阶派继承了提出保守理论的中曾根派的衣钵,领导者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干事长二阶俊博,还吸纳了加入自民党、出身于在野党的议员,派系人数增加。麻生派在壮大派系的过程中,除了作为起源的宏池会(现为岸田派)的人之外,还吸纳了出身于三木武夫领导的派系的人。
如果政策和领导者个人之间的关联减弱,派系就有可能成为单纯的利益共同体。如果不能像过去那样分配资金和职位等“利益”,自然就会失去统一性。
![]() |
即便如此,如果仍要从派系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就需要名副其实地回到“政策集合体”这一原点。
“过去池田内阁曾通过收入倍增计划来刺激消费”,岸田文雄在9月8日的记者会上谈到了创立宏池会的池田的招牌政策,称自己的经济政策是“令和版收入倍增”计划。这就是试图展现派系特色的尝试。
临近众议院选举,自民党内萦绕着比起政策更重视舆论的氛围。虽然规制改革相河野太郎在没有发表总裁选举公约之前,但由于人气高,各派就出现了很明显的支持,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出现这种变化的契机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政治改革。日本此前采用的是同一政党在一个选区里推举多名候选人的中选举区制度。由于不同派系的候选人在同一个选区展开竞争,派系之间的政策竞争也非常激烈。
当众议院改成每个选区只能有1人当选的小选区制时,自民党领导层拥有了认可权,变成了各候选人在自民党公约下与在野党候选人展开竞争。
日本每个国民负担250日元、总额300亿日元规模的政党助成制度随之开始,禁止了企业和团体向政党以外捐款。拥有资金的也从派系变成了政党。
![]() |
在1980年代派系鼎盛期,夏季以“冰代”名义、冬季以“饼代”名义发放的资金每次一般在200万~400万日元。
从辞职后要进入政界的候选人的活动资金到生活费都由派系提供。候选人不能违背所属派系领袖的方针。
因此,当时的派系干部必须具备资金实力,接连出现了利库路特贿赂案及东京佐川急便案等政治和资金问题。
现在,派系发给议员的活动资金一般在50万~100万日元。在派系的收入来源中,政治资金派对占大半,而所属议员都有销售派对门票的指标。有人认为“派系在资金上几乎不占优势”。
不加入派系的议员在1989年只有3%。而从2009年自民党成为在野党后增至36%。虽然在2012年底自民党夺回政权后,派系重新崛起,但无派系的比例现在仍居高不下。
2019年参议院选举前因违反《公职选举法》被定罪、当选无效的前参议院议员河井案里的阵营收到了自民党本部提供的选举资金共计1亿5000万日元。其中,1亿2000万日元是政党交付金。
相当于主要派系年收入的6~7成给了一个选区。一桥大学的中北浩尔教授定义说“从代表自民党本部的资金实力这个意义来看,这是既老又新的政治和资金案件”。
![]() |
从职位方面来看,派系的优势也不断减弱。以前一直贯彻派系均衡人事,而如今首相一人说了算。即使有时也倾听派系的心声,职务也是由首相一人拍板决定。
1998年上台的小渕惠三事实上是最后一位靠派系的力量扭转不受欢迎的局面而成为自民党总裁的。此后经过近四分之一世纪,日本自民党都没有出现派系掌握主导权赢得总裁职位的例子。
即使看似是得到了派系支持,其实只是派系推荐了舆论调查中具有人气的候选人。总裁选举的标准不是派系的意向,而是能否成为带领自民党赢得选举的“选举面孔”。
就像这次,没有发现一致公认的“胜出者”,派系自然不会团结一致。
由于在野党的支持率低,长期感受不到政权更迭的威胁,自民党真诚面对政策制定的动机也很小。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此次自民党总裁选举能否成为重视政策的总裁选举,受到关注。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