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看日本311复兴(4)保护灾区民俗文化
2020/03/16
在东日本大地震灾区,靠当地居民支撑的庆典等传统活动面临危机。在受灾严重的岩手、宫城和福岛3县的沿海自治体,中央政府、县或市町村指定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中,有10件在震灾后中止。占到2成的52件无形民俗文化遗产存续困难。人口减少导致传统活动人手短缺,震灾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实现复兴也一直在努力,但是太难了。虽然遗憾,不过实在没有办法了”,在宫城县石卷市的雄胜町名振地区,持续了约240年的传统活动“OMETUKI”的举办方当地神社的“氏子总代”和泉诚一郎(79岁)失落地表示。
![]() |
多人抬着花车在街上巡游的“OMETUKI”(2019年1月,石卷市雄胜町名振地区) |
这项传统活动要由约25人抬着重600公斤的花车在街上巡游,由于抬花车的人手不够,2020年1月中止了祭神仪式和舞狮以外的其他仪式。过去加入时事段子的短剧一直很受欢迎,还有人从其他地方前来观看,但现在也无法举行。
原因之一是“千年一遇”的震灾。举行该传统活动的雄胜町名振地区因海啸而严重受灾,花车和狮子头等道具全部被冲走。
该地区借助近500万日元的善款推进复兴,由志愿者和修缮工程的工人等来抬花车,在震灾后也勉强维持该传统活动,但有点讽刺的是,随着复兴的推进,工人们离去,志愿者也减少了。当地居民趋于老龄化,抬不动沉重的花车。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2月对受灾3县沿海的37个自治体实施问卷调查,发现市町村指定的242件无形民俗文化遗产中,有10件在震灾后中止。有指定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市町村中,约6成回答至少有1件无形民俗文化遗产存续困难。
在沿海地区,“海啸不仅冲走了道具,还导致很多传统活动的骨干和传承者遇难”(岩手县陆前高田市),受到震灾的直接打击。据和泉称,曾有85户居民的名振地区在震灾后减少了至30户左右。
调查发现,不少自治体认为,“人手不够属于慢性问题,而震灾导致的人才损失和外流加剧了这种情况”(岩手县大槌町)。存续困难的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有52件,占到整体的2成。各地的民间团体和学校等在摸索如何维持这些传统 活动。
在陆前高田市,震灾后设立的团体开展的“民俗计划”中加入了体验传统技艺演出节目的活动。有的移居者以此为契机,开始加入到当地的传统活动中。
的无法居住地区,原住民在2016年成立了保存会,以维持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奇祭“ANBASAN”。该传统活动在2019年6月被指定为无形民俗文化遗产。
宫城县亘理町将传统的神乐和舞蹈指定为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提供了小学放学后学习舞蹈后进行表演的机会。还有很多自治体采取了“通过宣传册介绍当地的传统技艺”(福岛县磐城市)等措施,尝试首先使当地居民重新了解这些传统活动。
企业赞助存在极限
在东日本大地震后传统庆典被作为复兴的象征。以2011年开始举行的“东北六魂祭”为前身的“东北绊祭”每年都很有人气,2019年在福岛市吸引了超过30万人。以宫城县石卷市为中心举行的艺术节“Reborn-Art Festival”每年举办期间吸引44万人以上到访。
支援地区传统庆典复兴的行动也十分活跃。日本财团通过“祭应援基金”向地区的保存会等组织提供超过11亿元的资金援助。企业赞助协议会向受灾地的268项活动提供补助金。
但是情况依然十分严峻。为了正确掌握庆典的恢复状况,制定对策,日本东北大学的东北亚洲研究中心3月实施了受灾无形民俗文化遗产的实态调查。
了解受灾地乡土技艺的东北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小谷龙介表示,“震灾已经过去9年,由于人口减少和转移居住地,村落的规模也发生变化。有必要基于实际状况调整庆典的规模和举行方式”。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酒井爱美、松浦奈美、榎本行浩
(本连载完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