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美俄在限制AI武器上有温度差
2019/03/26
围绕搭载人工智能(AI)的新型武器进行讨论的国际会议于3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设置限制的必要性及法律责任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日本政府呼吁人类参与操作不可或缺。不过,在开发方面先行一步的军事大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对设置限制依然态度谨慎,预计难以达成协议。
![]() |
会议现场(3月25日,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欧洲总部) |
围绕AI武器的理想方式,各国在限制非人道武器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的框架下,从2014年开始进行讨论,此次是第4次举行会议。与会各方将在29日之前就制定国际性规则的必要性、伦理、技术管理、军事效果等问题交换意见。
AI武器又被称为“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能够自动发现目标、自主判断进行攻击。这种武器具有可降低士兵前往危险地域作战必要性以及可实施精准攻击等优点。一方面,不少声音担忧存在误操作以及被恐怖分子获得的风险。
![]() |
美军的无人机(Reuters) |
自爆型无人机等人类一定程度参与管理的武器已经被投入实用,但是人类完全不介入的“完全自主”武器尚未被用于实战。不过,美国、中国、俄罗斯正在加紧开发,AI武器走上战场被认为只是时间问题。
最大的争论点是有无制定国际性限制的必要。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认为,“应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禁止条约”。一方面,美俄的立场是在实现实用化之前设限“为时尚早”,中国也反对设置严格的限制。
![]() |
中国彩虹7无人机的等比例模型(资料图) |
日本主张AI武器必须由人类参与控制,有必要制定国际性规则。日本在事先提交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日本不会开发完全自主武器”。
在AI武器误伤平民的情况下,由国家还是制造商等来负法律责任也成为讨论点。一方面,如果施以严格的限制,或导致可被转用于灾害救援等民生领域的AI开发出现减速。
2018年8月上次举行会议之际,各国就AI武器“需要人类参与控制”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但是围绕设置限制,意见存在分歧。讨论走入死胡同。
在中美俄等国正在稳步推进开发的背景下,会议相关人士之间有人指出“等到完全自主武器完成开发再设置限制就晚了”。在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NGO)反对开发AI武器的运动也出现扩大。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细川伦太郎 日内瓦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