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从战场走向市场的半世纪
2017/08/22
东盟(ASEAN)成立至今已经50周年。这半个世纪来,东盟的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反共联盟”发展成为了“经济共同体”。地区生产总值(GDP)扩大了约120倍,甚至被称为了全球的增长中心。虽然成员国之间因南海问题产生了分裂等,但依然在稳步加深经济合作。
![]() |
签订《曼谷宣言》时仅为5个国家(1967年,AP) |
50年前的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的外长齐聚泰国首都曼谷,通过了东盟成立宣言(《曼谷宣言》)。当时东南亚刚刚摆脱殖民统治。各国的政治和经济都不稳定,邻国之间的纠纷也接连不断。彼此相互不信任的小国之所以携手合作,是因为感受到了共产主义这个“敌人”的威胁。
“(合作成立东盟是)为了实现独立自主,掌握能从外部的恶劣影响中保护自己的实力”,印度尼西亚时任外长亚当·马里克(Adam Malik)生前这样回忆说。
越南战争上演了美苏的代理战争,向周边国家强调了共产主义扩张会产生威胁的“多米诺理论”。而随着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美国退场,产生了“权力的空白”(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越南和柬埔寨等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东盟作为“反共联盟”的色彩进一步增强。
这一角色迎来转折点是在冷战结束时。1988年,泰国时任总理差猜提倡“将印度支那由战场变成市场”,开始建立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共同体。
![]() |
通过接连接纳“旧敌”,由10个国家组成的一大经济圈走向增长(kyodo) |
虽然是人口和经济规模均比较小的小国集合体,但如果以地区为单一市场推进自由化,能形成巨大的经济圈。在这样的构想下,1992年决定创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开始分阶段下调地区关税。以通过Doi Moi(经济革新)政策开始对外开放的越南为首,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家也相继成为成员国,今后将继续增强目前由10个国家组成的地区经济联盟的成员。
在2003年的首脑会议上,东盟成员国就2020年之前成立“政治安保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及“社会文化共同体”达成一致。2015年底成立了东盟经济共同体(AEC)。
![]() |
以经济为中心的东盟的变化吸引了外资,促进了经济增长。截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约2.8万亿美元,为50年前的120倍。还与中日韩等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扩大了出口对象。另外,东盟还讨论了形成包括印度等在内的大规模自由贸易协定网以及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 |
民族、宗教和政治体制各异的“马赛克集团”东盟与欧盟(EU)不同,一直以宽松的合作为目标。通过耐心的谈判使全体一致做决定的“东盟方式”与不插手各国内政问题的“内政不干涉”原则是使曾经不断发生冲突的各国为维持合作而总结的智慧。
不过近年来,在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南海问题上,成员国之间的分裂非常明显,对东盟的这种做法产生怀疑的声音也不断高涨。随着中国的崛起,采取靠拢中国的政策的国家增多,团结的局面也凸显混乱。以50周年为契机,东盟会走向何方备受关注。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新田裕一 仰光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