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价格高涨,亚洲通胀风险发酵
2023/12/29
在亚洲,通货膨胀正在持续发酵。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在菲律宾和印度,食品占物价上涨构成的5~7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极端天气导致主食大米价格上涨。再加上以本国为优先的囤货行为,居高不下局面难以扭转。也有声音担忧2000年代的粮食危机会重演。
菲律宾11月物价涨幅达到4.1%,高于美国的3.1%和欧元区的2.4%,居高不下。大米占到通胀因素的近3成。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表示“大米是我们的生命”,将采取给价格设定临时上限等措施,竭尽全力支援家庭。
![]() |
在俄罗斯进攻粮仓地带乌克兰的2022年,全球小麦和玉米的价格急剧上涨。当时欧美的食品通胀情况较为突出,亚洲受到的影响有限。
进入202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食品通胀的中心已转移至占世界大米需求80%的亚洲。与小麦国际价格呈现下跌趋势不同,大米12月21日创出15年来的新高,比2023年初上涨了约4成。
![]() |
契机是海面水温升高的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自2023年春季发生,在南亚和东南亚引发了干旱。主要生产国的产量均出现下降。
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22~202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5.1亿吨。多数国家以国内消费为主,包括以1.5亿吨产量排在首位的中国等。用于出口的大米只有1成左右,国际价格本身就容易波动。无法依靠本国生产来满足消费、依赖其他国家的比例越大,受到的影响就越强。全球大米进口量最大的是菲律宾。
目前,印度正在动摇市场行情。印度是此前承担世界出口4成的大米大国,但从2023年7月开始,除部分高级大米之外,印度转为禁止出口。
莫迪政权在2024年大选前优先考虑国内供应。印度的物价上涨率11月为5.6%,居高不下,其中3.7%来自食品,占涨幅的7成。仅大米一项就成为将物价推高0.5%的因素,这一情况无法忽视。
2024年印度尼西亚也将举行总统选举。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西浜彻表示,“很可能会考虑到食品安全保障而优先向本国供应谷物。国际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前景正在进入视野”。
频发的异常气象引发粮食危机,各国纷纷囤积谷物等。全球正陷入这样的负面连锁效应。
英国汇丰集团(HSBC)的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回顾称,“2008年的恐惧难以抹去”。15年前,由于投机资金的流入,世界食品价格暴涨。即使与当时相比,目前也有很多价格波动剧烈的商品。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透露,8种主要作物中有7种在2023年发生了价格过度波动。
![]() |
食品价格上涨给南亚和东南亚的生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在这些地区,食品在消费中的比例本来就高达3~5成,远远高于仅为1~2成左右的主要发达国家。除了少吃之外,没有更多空间来厉行节约,容易陷入生活困难局面。
动荡的食品行情还将左右政策运作。菲律宾中央银行在10月下旬将基准利率提高了0.25%,达到年6.5%。不得不在11月的例行货币政策会议之前紧急应对物价上涨。
从全球范围来看,价格走高正在缓解。越来越多观点认为一直走在货币紧缩前头的美国将在2024年启动降息,正在带来软着陆预期。
饱受食品价格上涨困扰的亚洲各国将优先避免危机,不得不牺牲经济前景、维持货币紧缩,在经济复苏方面落后的风险无法消除。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武田健太郎、浜美佐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