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小麦消费增加,采购风险加剧

2022/11/16


       亚洲的小麦消费增长,粮食安全保障上的问题浮出水面。以面包和面条类等食品多样化为背景,消费量在约10年里增加3成以上,正在接近作为主食的大米。与大米不同的一点是,小麦在亚洲区域内难以自给自足,进口依赖度较高。很多国家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出现风险加剧的隐忧。

 

 

       在俄乌冲突后,占世界出口约1成的乌克兰产小麦的供货变得不稳定。经由黑海的出口一度停止,7月俄乌两国重启达成协议。但是,1029日俄罗斯宣布停止协议,又在4天后撤回,维持混乱态势。小麦期货价格不断上涨,价格波动剧烈,定在11月中旬的协议期限是否延长也是未知数。

 

       影响尤其明显的是亚洲。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亚洲主要国家2021年的小麦消费量约为3亿3700万吨,比2010年增加34%。超过同一期间增加14%的大米。即使不含消费量巨大的中国,也达到1亿8900万吨,增长35%。

 

 

       菲律宾的小麦消费量在约10年里增至2倍。走进拥有1000多家店铺的快餐连锁“快乐蜂(Jollibee)”的餐厅,有很多汉堡包和意大利面等用到小麦的食品。而在同样增至2倍的越南,不仅是使用米粉的米线,吃拉面的人也在增加。世界拉面协会统计显示,方便面的消费量达到85亿6000万包,比日本高出5成。

 

       小麦消费的增加给供应链带来变化。亚洲开发银行的贸易经济学家吉勒·雨果(音译)认为,“随着食品供应来源多样化,有助于缓解水稻歉收时的风险”。不过,前提是小麦的进口没有停滞。

 

       与大米不同,在高温多湿的东南亚,很多地区不适合小麦生长。联合国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马来西亚从乌克兰进口20%以上,孟加拉国则从俄罗斯进口15%以上。

 

 

       因俄乌冲突影响,各国需要寻找替代来源,寄予厚望的是与中国并列的亚洲小麦主产国印度。4月印度总理莫迪宣布“能向世界供应谷物”,但重视对印度国内的供应,5月宣布停止出口。被虚晃一枪的各国为确保替代采购来源而煞费苦心。

 


 

       从在贸易方面建立俄罗斯包围网的行动来看,步调并不统一。孟加拉国的媒体报道称,该国在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后与俄罗斯签署了约50万吨的小麦进口合同,10月有52500吨运抵。依赖比欧美廉价的俄罗斯产小麦的情况浮出水面。

 

乌克兰的麦田(REUTERS)

 

       小麦近9成依赖进口的日本也不能置身事外。各国出现从美国等地采购无法从乌克兰购买的小麦这一趋势。美国是日本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日本正在受到波及。

 

       日本山崎面包和日清制粉等企业启动涨价,消费者也受到影响。熟悉粮食安全的东京大学教授铃木宣弘敲响警钟称,“有必要加强推动国内谷物增产的积极援助措施。如果海上运输停滞,进口变得困难,不管如何增加防卫费,都无法保护国家”。

 

       如果发生海峡两岸等地缘紧急情况,隐忧将变为现实。应对因俄乌局势而浮出水面的粮食安全风险的措施正在受到考验。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伊地知将史、马尼拉 志贺优一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