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市场搬迁1年,筑地如今什么样?
2019/10/11
市场关闭1年后的东京筑地街头开始发生变化。市场迁至东京丰洲,到筑地采购食材的人员出现减少,不过场外市场(筑地市场分为场内和场外,场外市场不搬迁)的店铺因外国游客的光顾而十分热闹。面向访日游客的和食料理教室很有人气,用英语接待顾客以及营业到深夜的餐饮店增加,筑地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请按照金枪鱼、芥末和米饭的顺序摆好握成团”,9月,和食料理教室“TSUKIJI COOKING”来了20名访日游客。访日游客们在老师矢岛由希子(51岁)的英文指导下,花2个小时尝试制作了寿司和照烧鱼等料理。该料理教室于2013年开业,每月约有350名客人,绝大部分是访日游客。
![]() |
筑地场外市场的料理教室里的外国游客(9月,东京都中央区) |
来自美国的布鲁克(音译,24岁)是第一次制作寿司,他满意地表示,“是一次很棒的体验。感觉在家里也能做”。
市场刚搬迁时,日本国内“有的顾客误以为场外市场的店铺也会关闭”(店铺相关人士)。另一方面,在海外,筑地作为观光景点的知名度提升,不断有访日游客拿着介绍场外市场的旅行手册来到筑地。
老牌刀具店“东源正久”的所有员工用英语接待顾客。虽然用英语介绍刀具的专业知识很难,但代表董事小川由香表示“不介绍清楚是不行的。员工们一起努力学习英语”。如今店内一半以上的顾客是外国人。
海苔店变身餐饮店
伊藤海苔店的第4代店主伊藤信吾(35岁)在市场迁走后的2018年11月开设了“MATCHA STAND MARUNI”。他在顾客面前打抹茶、然后像浓缩咖啡一样倒入牛奶或豆奶的情形被发布到Instagram等社交网站上,在访日游客和女性等群体中获得人气。伊藤表示,“希望在场外市场与大家齐心协力守护筑地特有的风情”。
晚上的筑地也变得明亮起来。在很多人一大早就开工的市场搬迁之前,不少店铺过了午饭时间就放下卷帘门停止营业,而近来营业到深夜的餐饮店越来越多。
从傍晚6点开始营业的居酒屋“Baccanale”开业于市场关闭的3个月前。该店的负责人表示,“希望打造新的筑地形式”。店内一位40多岁女性表示,“与热闹的银座不同,在夜晚安静的筑地喝点小酒也不错”。
有的店铺销量减少
不过,市场搬迁也对不少店铺的经营产生影响。销售鲑鱼鱼块的“MARUTA食品”的男员工表示,“与大量购买食材的采购人员相比,游客的购买量较少”。虽然面向访日游客推出了熏制鱿鱼等小菜,但是销售额未能增长。
海苔和海带等海产品销售店的男员工也表示,“采购人员不再来筑地,销量减少了3~4成”。他表示附近一家销售水产品的店铺为了吸引游客,已经改成了面包店。
东京都中央区为了使筑地在市场搬迁后继续保持活力而开设了商业设施“筑地鱼河岸”,吸引了约60家以中间商为经营母体的零售店入驻。其中有销售红金眼鲷和赤鲑等鲜鱼的店铺,不过也有早早撤出、店门紧闭的店铺。
大型零售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水产品,中间商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筑地市场的搬迁可谓雪上加霜。入驻店铺的男员工表示,“筑地变成观光景点是好事,但是也不希望鱼市的氛围消失”。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