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数十人与诺奖失之交臂,问题出在哪儿?
2023/10/03
2023年的诺贝尔奖结果自10月2日起开始公布。最近20年来,日本研究人员相继获奖,而研读诺贝尔基金会的资料可以发现,成为候选人但未能获奖的先辈在3个自然科学奖项上至少有36人。探究失之交臂的背景,日本的课题浮出水面。
![]() |
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以色列的丹尼尔·谢赫特曼单独获得。获奖成就是发现固体的新状态“准晶体”,一种既不是结晶也不是非晶体的状态。当时,日本东北大学有一位研究人员被评价为“共同获奖也不奇怪”。他叫蔡安邦。
谢赫特曼在1984年发表成果称一种急冷合金中存在准晶体。但状态并不稳定,外界对此持怀疑态度。蔡安邦进一步加以验证,在1987年制造出稳定的准晶体,为争论画上休止符。
此后,又在各种合金中发现了准晶体,并扩大至对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诺贝尔基金会编写的成就解说资料引用了蔡安邦等人执笔的论文,称“发现稳定的准晶体非常重要”。
很多相关人士表示遗憾,称“如果在化学领域更加广为人知,应该会获得提名”。蔡安邦出生于台湾,在当地边工作边学习日语,在日本先就读于秋田大学矿山学部,后考入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他的专业是金属,在化学界则默默无闻。
2019年蔡安邦在台湾出差时病逝,享年60岁。如果获得诺贝尔奖,他将成为第一位在日本取得这一成就的外国研究人员。美国等科学发达国家从世界各地吸引优秀的头脑,不断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这是日本尚未实现的远大目标。
目前尚不清楚蔡安邦是否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诺贝尔基金会会在宣布获奖结果近半个世纪之后,公开当时获得提名的研究人员名单。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已公开第一次颁奖的1901年至1970年期间的提名名单,生理学或医学奖则已公开了截至1953年的提名。
![]() |
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除去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等实际获奖的研究人员之外,被提名而未能获奖的日本研究人员多达36人。专门研究科学史的东京大学教授冈本拓司表示,“尤其是山极胜三郎未能获奖一事,给日本学界蒙上了阴影”。
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的山极胜三郎等人1915年成功实施了在兔子耳朵上涂抹焦油、人为引发癌症的实验。查明癌症发生原因是当时的一个重要课题,山极和丹麦的约翰尼斯·菲比格一起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奖提名,菲比格的成果提出寄生虫导致老鼠的胃部发生癌症。
但最终只有菲比格一个人获奖。后来发现,他的成果是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的现象,山极等人的实验更为正确。为什么山极没能获奖呢?
接到提名后进行调查的瑞典研究人员淘汰了山极,这产生了很大影响。冈本推测,山极在论文中写道“受到菲比格的辉煌成果的鼓舞”也是一个负面因素。如果强调独创性,或许会获奖。
日本培养出众多诺奖获得者,但近来科技实力的下降成为严重的问题。日本应当完善对外国人也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不分领域和组织,让所有研究者都能获得支持。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