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鸟2号的后续探测器面临预算难题
2019/11/18
日本的探测器“隼鸟2号”11月13日离开小行星“龙宫”起程返回地球。隼鸟2号凭借2次成功着陆小行星和世界首次通过人造陨坑采集天体内部物质等自主技术提高了日本的存在感。另一方面,日本政府10月决定参加美国主导的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承担巨额费用。在有限的预算之中,日本能否推进自主的太空开发将受到考验。
着陆误差仅为60厘米
“龙宫是难度超出预期的地方。解决着陆等难题提高了水平”,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项目经理津田雄一在11月12日的记者会上这样表示。显示出向龙宫发起的挑战进一步提高了日本的技术水平。
![]() |
举行记者会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项目经理津田(右)等人(11月12日) |
例如,在抵达之前计算好的着陆精度为半径50米。但实际抵达后,发现龙宫表面全都是岩石,以50米的精度将撞上岩石,无法安全着陆。日本的技术人员对图像进行详细分析,寻找能安全着陆的场所,同时还改进了着陆的诱导方法。最终以60厘米这一极高的精度,在有限的安全目标地点2次成功着陆。
在此前美国等的月球和行星探测中,着陆地点与目标偏离1公里以上的情况不在少数。在今后的月球探测等之中,在瞄准的地点准确着陆的技术也很重要。隼鸟2号的成果成为日本的宝贵财产。
另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权提出了2024年将航天员送上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根据美国的要求,日本政府10月决定参加。今后计划参加绕月宇宙空间站“门户(Gateway)”的建设等第1阶段计划。
不过,有估算认为仅“门户”的建设费就达到4000亿日元以上,如果考虑到维护运营,日本或将不得不承担巨额费用。日本目前向地球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ISS)每年投入400亿日元左右,但“门户”与地球的距离比国际空间站与地球的距离远约1000倍,费用必将更高。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年预算约为1800亿日元,还不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预算约200亿美元)的10分之1。如果资金向月球探测倾斜,像隼鸟2号这样的日本自主宇宙探测必将受到影响。
日本在宇宙探测方面曾有过惨痛的经历。虽然取得巨大成果,但因预算制约而难以维持计划,未能发挥成果。日本2007年发射的绕月卫星“辉夜姬”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但力争登月的后续探测器“SELENE-2”因未获得预算而被放弃。
之后,日本持续落后于中国和印度等国。隼鸟2号也是在第一代“隼鸟号”跨越苦难返回地球之前无法获得预算。
能否彰显自主色彩?
美国的探测器已经抵达小行星“贝努(Bennu)”,预定2020年着陆。中国也将推进小行星探测计划,其他国家迅速追赶。如果不能稳步推进下一个计划,日本不仅将丧失优势,还存在无法让下一代继承自主技术的风险。
![]() |
采集岩石样本的“隼鸟2号”模拟图(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池下章裕提供) |
日本政府的太空开发战略本部表示,为敲定将于2020年6月前后修订的《宇宙基本计划》,“将讨论和梳理包括科学探测在内的国际宇宙探测整体的理想状态”。对于是否参加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2及以后阶段(让航天员在月球基地持续逗留等),将继续展开讨论。
在月球探测方面,能在多大程度上彰显日本自主色彩仍是未知数。日本政府的咨询机构、宇宙政策委员会的代理委员长松井孝典针对参与美国主导的月球探测一事指出,“理解国际合作与安全保障等的意义。不仅仅是科学预算,或许应该从外交和防卫预算中支出费用”。
日本航天员登上月球表面这种前景很有吸引力,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自主的宇宙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仍存在疑问。利用隼鸟2号的成果、推进能发挥自主性的计划,应该有助于日本太空开发的发展。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小玉祥司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