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启示
2019/01/23
安藤淳:中国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对受精卵施以人为改变遗传信息(基因组)的基因编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婴儿诞生一事似乎属实。中国新华社报道称,广东省的调查组确认了双胞胎的出生。2018年11月贺建奎宣布消息时过于唐突,内容有很多不明确之处,一直受到质疑。事实上,同样的事情在日本等国任何时候发生都不足为奇。在应对迟早都会迎来的“那个日子”的意义上,有必要详细对贺建奎的行为等进行一番回顾和确认。
![]() |
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的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副教授(kyodo) |
贺建奎对患有艾滋病的男性和健康女性之间通过体外受精诞生的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并将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宫内,使之生下了双胞胎。目的是通过对受精卵进行基因操作,避免艾滋病毒进入细胞内,消除婴儿的传染风险。2018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贺建奎表示根据婴儿父母的强烈希望,为防止疾病而实施基因编辑,并取得了成果,对于实施这一案例“感到自豪”。
但是,这个试验被批评为欠斟酌。因为此次采用的名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仍然很新,很可能存在使基因在预想之外的部位产生出乎意料的改变的风险。虽然通过基因编辑使之不传染艾滋病是好事,但有报道认为,这将更容易患上疟疾。另一方面,如果改变属于生殖细胞的受精卵的基因,其影响将传给子子孙孙,难以阻挡。即使之后认为试验“失败”也为时已晚。另外,在防止父亲的艾滋病感染给孩子方面,按目前的技术只要通过精子清洗等措施即可基本有效地实现,并不需要特意实施基因编辑。
据称,此次的基因编辑婴儿没有经过伦理审查等严密的程序,违反中国的科研方针,因此贺建奎被解除了大学的职务。还有报道曾称其一度被拘,或许将不会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贺建奎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之际表示,诞生“基因编辑婴儿”的过程和结果已汇总为论文,向专业杂志投稿。但是,关于引发如此争议的论文,可以想象出版社方面会以“将被追究伦理观”为由拒绝发表。广东省的调查组没有透露试验的详细情况,相关数据也存在被埋没的可能性。
2018年11月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当会场陷入一片混乱之际,英国知名生命科学研究所——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小组负责人罗宾·洛夫尔-巴奇呼吁称“请大家安静,认真倾听他(贺建奎)的主张”。其想法是,即使在安全方面和伦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既然已经完成了试验,就希望作为科学家审视试验内容,找出问题和课题。如果全面调查出生的婴儿的基因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得知将来可能发生哪些异常,亦或是几乎不需要担忧。如果存在问题,还可以汇聚全世界的智慧,探索解决方法。
或许,我们并不可能在没有任何详细信息的情况下,对孩子在今后20年、30年的成长作壁上观。虽然必须充分顾及个人隐私,但如果无法摆脱意想不到的疑难病风险,必须做到能迅速伸出援手的准备。发现风险本身还可能成为避免今后轻易重复相同试验的一种威慑力。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的相关法规尚未完善。虽然没有走到出生这一步、但对人类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这一世界最早的报告也是2015年出自中国中山大学团队。之后,通过基因编辑、在受精卵的阶段防范疾病于未然的各项研究得到推进。一方面,基因编辑婴儿在日本也并非不可能出现。相反,如果考虑到体外受精的实施件数居世界首位这一情况,可以说日本在任何时候出现基因编辑婴儿都不足为奇。
日本产科妇人科学会等汇总的数据显示,在日本国内,约18人中有1人通过体外受精诞生。在不孕症治疗诊所,向卵子注入控制生成能量的线粒体等、对生殖细胞施加某种操作的尝试已经启动。在人体达到一定年龄后,如果进行体外受精,由于卵子的老化和精子活力的问题,成功率将随之下降,因此医疗一线的医生等拼命研究能否加以改善。日本不少医生和研究者也对受精卵的基因操作充满兴趣。
CRISPR-Cas9技术实施起来被认为很简单,使用市面上销售的实验器材的话,恐怕连高中生也能操作。因此,在经常经手受精卵的日本诊疗所等,发生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对受精卵进行编辑并诞生胎儿的类似贺建奎的案例也并非不可思议。日本在法律上禁止将经过人为操作(包括基因编辑)的受精卵送回母体,使胎儿诞生的临床研究。但是,日本并不存在取缔医生作为治疗行为的一环而人为操作受精卵的法律。与日本不同,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存在无论是研究还是治疗层面均严格限制对受精卵进行人为操作的法规。
但是,对于未来完全禁止受精卵的基因编辑,存在不少慎重观点。这是因为不少人人为,如果明知胎儿一出生就身患疑难疾病,并且原本在受精卵阶段就能治愈的话,还是应该保留基因编辑的可能性。一方面,对于改变容貌和提升运动能力等按照父母喜好改写基因的“设计婴儿”,持支持态度的专家寥寥无几。不过,一旦受精卵的基因编辑被“解禁”,将多大程度应用于设计婴儿,多大程度应用于治疗疾病?作为现实问题将难以明确区分。
在医疗界,例如1978年世界上首位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出生时,曾被批评这是不可理喻的实验。心脏移植也曾被指存在伦理问题。然而如今试管婴儿和心脏移植手术却变得稀疏平常。在过程和结果不透明,被视为“密室行为”的情况下,反对声很强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医生和技术将恢复信任。这种情况过去曾多次发生。此次也是一样,或许当诞生的双胞胎长大后,技术将大幅进步,讨论也趋于成熟,基因编辑治疗将得到普及。着眼未来,现在必须从研究和社会性的讨论层面完善相关准备。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安藤淳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