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学教授也开始搞经营了
2018/08/20
日本的大学教授创业的趋势出现扩大。日本国内的科学技术相关预算呈增长停滞倾向,教授们开始成立企业以便从外部获得资金以及与其他企业推进共同研究。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方面,日本已经被中国超越,日本各大学面临的环境越来越严峻。研究人员希望自主筹集研究经费,通过进取的姿态来维持自由创造和长期研究。
生物相关初创企业朝日Genomics的联合创始人、京都大学教授小川诚司表示,“与经营者进行合作能够专注于研究。希望减轻患者的负担、减少医疗费”。小川教授与提供电子数据发布服务的E-Parcel公司社长北野让治在2016年8月联合成立了朝日Genomics。
![]() |
京都大学的小川研究室 |
朝日Genomics开发癌症“生物标志物”,能确认抗癌药对于不同患者产生的不同效果。产品将首先在美国进行试验,计划未来还将在日本开展试验。
不过,要走向商业化面临着复杂的手续。成立企业的话,能够配置专门的员工。兼任朝日Genomics社长的北野表示,“当然还包括资金问题,希望构筑能让研究人员安心搞科研的体制”。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17年度日本大学成立的初创企业多达2093家,创历史新高。其中,“希望基于大学的研究成果,把专利和新技术推向事业化”的企业占6成,这一潮流将持续下去。
![]() |
横滨国立大学的堀切智之准教授最早将于2018年内成立“量子通信”技术相关的企业,将接受天使投资人的资金支持和建议。
量子通信是指把信息加载到光量子上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由于量子计算机走向实用化,密码存在被破解的风险,因此作为保护信息的技术,量子通信被寄予厚望。堀切准教授研究量子高效传输技术,他计划在5年内确立技术,与外部企业合作,把量子通信推向实用化。堀切表示,“我不会等着国家拨款,会尽早开创量子通信的潮流”。
筑波大学教授山海嘉之率领的Cyberdyne公司已经成功上市,追随山海教授的步伐,力争上市的初创企业也不在少数。
大阪市立大学教授辻本浩章研究用于磁光盘的“磁性薄膜”,发现磁性薄膜还能用于测定能量,于是在2015年成立了SIRC公司,开发支持物联网(IoT)的传感器。
直径5毫米的小型传感器能够测量电流、电力、角度、频率并实时输出。如果使用这种传感器,机械式压力表等模拟设备也能够支持物联网。SIRC公司正在与夏普等约10家企业共同开发。
SIRC公司在2017年底筹集了约3亿日元资金,未来争取上市。辻本教授表示,“作为研究人员,将不停挑战新事物,激励年轻人”。
从风险投资筹集资金
日本国立大学于2004年4月向独立行政法人转型,日本政府向各所大学分拨“运营费补助金”,用于支持大学的经营、教育、研究。随着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的推进,国家给大学的补助金越来越少。2017年度的金额比2004年度减少12%,减至约1.1万亿日元。地方大学和年轻研究人员越来越难以获得经费。
![]() |
京都大学 |
据日本总务省统计,日本研究人员的人均研究费为27万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不过,中国的人均研究费已达到25万美元,逼近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堀切准教授担忧地表示,“估计很快就会被中国超越”。
取代政府拨款,存在感出现提升的是风险投资(VC)。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4所日本国立大学利用国家预算成立风投公司,东京工业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也在运营自己的风投公司。调查公司日本风投研究(Japan Venture Research)的统计显示,2017年日本政府和大学下属风投公司的投资额达287亿日元,猛增至5年前的约7倍。平均每家公司的投资额(中间值)约为4亿日元,增长至5年前的13倍。
开发超声波音箱的Pixie Dust Technologies公司2017年从风投公司等筹集了超过6亿日元资金。该公司的带头人、筑波大学准教授落合阳一指出,“众所周知,日本大学的研究费不高。要想与美国谷歌和苹果等公司竞争,有必要自主筹集资金”。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设有支援研究人员创业的基金,这些基金分别对超过200家公司提供支援。美国研究人员拥有“赚钱”意识,容易把研究成果推向事业化。
要想促进研究人员创业,除了资金外,确保人员也很重要。主要面向研发型企业投资的风投公司Beyond Next Ventures的社长伊藤毅表示,“必须让更多有经验的商务人士参加初创企业的经营”,强调有必要促进整个产业界的人才流动。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大西绫 铃木健二朗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