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400家空壳企业上市

2021/02/20


  在美国,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空壳企业)的存在感越来越高。自2021年初以来收购金额已逼近9万亿日元,达到美国收购市场总体的3成。有超过300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寻找可以收购的企业。通过收购,可以让发展前景好的纯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在短时间内上市。另一方面,销售额为零的企业也相继被收购等,空壳收购快速增加存在危险。

     

  由于新冠疫情扩大,全球性金融宽松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流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美国,将上市的此类公司达到398家。仅1月就有91家公司上市,共筹集了约250亿美元资金。占首次公开募股(IPO)的6成,预定实施IPO的项目也有近100个。

        

  由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实施的收购急剧增加。根据美国调查公司Dealogic的统计,从年初到2月9日,收购金额已达到788亿美元,超过了创下季度历史最高纪录的2020年7~9月(704亿美元,对象仅为美国企业)。

   

      

  在美国的收购项目中,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所占的比例也达到35%,高于2020年10~12月的10%。按日元换算,合并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对象企业的估值达到数千亿~1万亿日元规模的项目也不断增加。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一般会与筹资规模为2~10倍的企业合并。

    

  由于收购项目泛滥,寻找收购对象也变得不再简单。尚未找到收购对象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目前超过300家,估计筹资额也合计超过900亿美元。

      

  销售额为零的企业也被收购

      

  受益于这股热潮的是纯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等初创企业。据美国调查公司PitchBook介绍,2020年纯电动卡车制造商尼古拉等26家公司宣布了与空壳公司合并、借助空壳公司上市的计划,收购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由于特斯拉的迅猛发展和对美国拜登政府的政策充满期待,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对有潜力的企业展开了争夺。2021年,筹建纯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美国Volta Industries等公司也宣布了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计划。

     

  普通IPO需要1年左右的筹备时间,筹资额也会随着股市行情发生变化。如果是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话,新兴企业在宣布计划后3~5个月就能成为上市公司。对于希望在股价上涨期尽快确保发展资金的新兴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也是能遇到“黑马股”的机会。宇航公司维珍银河在与空壳公司合并之后,股价涨至原来约4倍。

   


                  

  不过,借壳上市的过热感越来越强也伴随着风险。

          

  2020年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新一代移动出行企业的财报大多出现亏损。至少有10家企业最近的销售额几乎为零。可以看出这是对未来期待先行的收购战。

     

  规定存在漏洞

   

  美国跟日本不同,为了防止非法抬高发行价格,普通IPO不能公开今后的业绩预期。但如果借助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由于是与已经上市的企业合并,因此不适用该规则。销售额为零的企业会公布今后数年的增收计划,以提高投资者的期待。能否实现乐观预期难以保证,也存在保护投资者的课题。

      

  仅传出可能收购有实力企业的消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股价就会大涨,但在合并后期待落空的例子也有很多。2020年与业务公司合并的58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中,约6成合并后的股价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尼古拉在合并后,被曝光了夸大技术的广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直对其进行调查。纯电动卡车的生产计划也推迟,还有订单被取消。

       

  大多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的创始人通过合并获得巨额报酬,而如果2年左右的期限内找不到合并对象,则报酬为零。很多人担心“其动机不是优先考虑收购企业的品质,而是优先考虑在期限内完成收购”。

   

  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低品质的企业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实现上市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合并后接连出现业绩恶化及违法行为等,投资者将蒙受损失,热潮有可能一下子消退。

 

  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自身并不经营任何业务,以收购未上市企业或其他企业的业务为目的而上市的企业。SPAC上市时并不清楚会收购哪家企业。通常SPAC上市2年内会寻找到要收购的企业,经股东大会通过后二者合并,被合并的未上市企业成为事实上的“存续企业”,并成为上市企业。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宫本岳则、堤健太郎 纽约报道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