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石油企业相继从澳大利亚撤离

2021/03/11


       在澳大利亚,欧美大型石油企业相继宣布关闭炼油厂。英国石油公司(BP)和美国埃克森美孚出于与中国企业等的低价石油产品竞争激化的理由而决定撤退。澳大利亚将仅剩当地企业的2座炼油厂。预计2021年度石油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将提高至近8成,来自中国的进口比率也在上升。

 

       “亚洲和中东面向出口的大型炼油厂增加,改变了澳洲市场的结构”,英国石油公司202010月宣布关闭西澳大利亚州的Kwinana炼油厂。该厂拥有65年的历史,但BP澳大利亚公司表示“已经无法盈利”。计划在20214月之前停产,改为石油产品进口基地。员工将从650人减为60人。

 

埃克森美孚的ALTONA炼油厂(reuters)

 

       埃克森美孚也在20212月宣布由于盈利恶化而关闭位于墨尔本的ALTONA炼油厂。虽然尚未明确表示具体时间,不过也将改为进口基地。这样一来,澳大利亚的炼油厂数量将从2000年代初期的8座减为当地企业拥有的2座。

 

       其背景是与中国和中东企业的产品之间的竞争激化。例如,中国自2015年前后起,以中石油和中石化等为中心推进新建和增强炼油厂。

 

       尤其是原油处理能力为每日30万~40万桶的“超大炼油厂”增加,扩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其规模达到决定关闭的澳大利亚的炼油厂的24倍。精炼成本和市场价格也较为低廉,澳大利亚的炼油厂难以与之抗衡。

 

 

       随着炼油厂的关闭,澳大利亚的石油产品进口依赖度持续上升。进口占消费量的比例2019年度达到65%。在2座炼油厂计划关闭的2021年度,预计比例会提高至79%。

 


 

       中国产品的存在感尤为突出。从2019年度的进口来源地(按金额计算)来看,新加坡为26%,韩国为18%,日本和中国为14%。与5年前相比,新加坡下降8个百分点,韩国下降9个百分点,而中国则提高9个百分点。

 

       对中国依赖度的提高也构成风险。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的Alexander Yap表示,作为澳大利亚的进口来源地,“中国将来有可能超过新加坡”。

 

       中国和中东持续增强产能

 

       预计中国和中东企业的炼油厂今后将继续增强产能。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精炼能力从20192025年预计增加180万桶/日,中东增加160万桶/日。增幅是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3倍左右。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的存在感很强。2021年供给份额超过50%,预计今后还将进一步提高。

 

       关闭炼油厂的动向也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其他地区扩大。在菲律宾,英荷壳牌石油旗下、菲律宾大型石油经销商Pilipinas Shell Petroleum Corporation PSPC)于20208月宣布关闭炼油厂。此外,运营仅存的一座炼油厂的大型财团San Miguel旗下的大型经销商Petron Corporation最近也表示盈利正在恶化,决定暂时关闭。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东京 山本裕二悉尼 松本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