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森林老化,在全球造林竞争中落后
2021/10/08
中国正在以猛烈的势头推进植树造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自2010年至2020年,中国的森林面积每年平均增加193.7万公顷。其规模排在世界第一位,远远超过居第2位的澳大利亚(44.6万公顷)。报道称巴西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正在消失,该国的森林年平均减少149.6万公顷,中国的增加规模高于这一数字。
曾经受国土沙漠化困扰的中国计划进一步加快推进“绿色长城”计划。路透社8月援引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官的说法,报道了自2021年至2025年以每年3.6万平方公里(360万公顷)的速度植树造林的方针。以每年超过比利时国土面积的规模推进造林,据悉将在落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承担重要作用。
树木“老化”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
日本也有过大力推进造林的时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将大量木材用于军需物资,采伐加剧,山林荒芜,泥石流等风雨灾害频发。战败后对此进行了反省,1950年制定了推动森林所有人采取行动的造林临时措施法,以“让荒芜的国土披上绿色盛装”为口号,推进了第1次全国植树节活动。由于基于特别会计和政府贷款的资金层面支持等因素,自1950年代起,以杉树为中心的植树造林迅速取得进展。
不过,集中种植杉树产生了花粉症之外的另一个日本特有问题。了解木材利用的日本东洋大学教授村野昭人指出,“由于木材进口自由化、钢铁和混凝土的普及,日本国产木材的需求逐渐减少,日本的森林里有很多种植50年以上的杉树”。
杉树和扁柏在开始种植后不久,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顺利增加。吸收量在树龄11年至20年左右为顶峰,之后走上下坡路,从与呼吸量相抵的情况来看,在树龄超过50年以后,会降至与开始种植时相差无几的水平。要防止这种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的“森林老化”,需要进行适度采伐,重新种植树木。目前日本缺乏进行采伐的人手和资金。
森林的老化也能从日本政府9月初发布的应对气候变暖计划草案中看出来。日本2030年度的森林二氧化碳吸收量目标值是3800万吨,预计比2019年度的4290万吨减少1成以上。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的田上贵彦针对关系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目标的森林吸收量指出,“法国和欧盟将大幅增加,中国在2050年之前基本没有变化”,而“日本呈现减少倾向”。
摆脱恶性循环的构想
占日本国土面积约7成的森林衰老,这种未能充分利用的情况只能说是暴殄天物。把目光转向海外可以看到,着眼于实现“碳负数”(carbon negative,温室气体排放和森林等的吸收量相抵之后降至负值),美国微软等企业正在致力于植树造林投资。
日本是否有扭转局面的办法?日本咨询机构Dream Incubator与日本环境省、林野厅和经济产业省等沟通,提出了“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构想。在属于林业上游的森林所有人的阶段实现集约化,携手木材和住宅企业、建筑承包商确立稳定供应的渠道。描绘的前景是提高采用日本国产木材的建筑物的价值,刺激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力争摆脱“因为不赚钱就不砍伐、因不砍伐而持续闲置”的恶性循环,实现森林的年轻化。
![]() |
利好因素是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决定,这一决定也称得上是菅义伟的“政治遗产”。10月,修订后的木材利用促进法也将施行,便于想实现去碳化的建筑使用日本国产木材。
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的平沼光呼吁充分利用J-Credit机制,即以疏伐等适当管理为条件、由日本政府将二氧化碳吸收量作为“积分”给予认证、进行交易。对于关系到森林再生的业务产生的积分,认可“附加因素”的价值,推动环保意识强的城市地区企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这样一来,山林和消费者、地方和城市的联系有望加强。
但是,J-Credit机制的认知度尚且很低,森林吸收量的计算和交易方法等制度比较复杂,很多方面难以落实。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另一方面,还有数据显示日本需要进一步从开端考虑如何对待森林。
日本对森林缺乏充分认识
日经BP综合研究所于2020年11月~2021年1月期间,在日本、芬兰、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7国实施了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从对建筑物和家具使用木材产生“良好”印象的比例来看,日本仅为58%,比例最低,与芬兰(86%)和奥地利(84%)存在很大差距。此外,日本只有39%的人认同有机会了解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比例最低,落后于意大利(84%)和加拿大(67%)。
![]() |
东京新国立竞技场大量使用日本国产木材(东京都新宿区) |
东京奥运会场馆新国立竞技场大量使用日本国产木材,因木结构而受到关注的住宅楼和写字楼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时间缓慢流逝的森林原本就与立刻追求结果的商业和金融背道而驰。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找到森林沉睡的价值,加强通过消费和投融资耐心提供支持的意识和措施。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藤井一明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