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军的日本儿子

2015/10/23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张石:2009年11月9日,45名日本遗华孤儿感谢中国人民养育之恩访华团访问中国,孤儿白山明德也参加了这次访华团。

        2009年11月11日下午,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花厅会见日本遗孤感恩访华团。

白山明德在2015年归国战争孤儿新年会上。张石摄影
        在与温家宝总理的座谈中,白山明德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他说:“在战后的混乱中,在中国人民还在战后的困难中生活的时候,中国人养父母养育了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并且义无反顾地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这是世界史上古今未有过人性的伟绩。”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看见在沈阳太原街的风雪中,背着病弱的他跑向医院的养父,看见在武汉的邮局前,疲惫的养母正在为他邮寄一件充满惦念的棉袄……

      初到将军家

        1945年的冬天,阴霾中笼罩的沈阳城飘下点点雪花,在沈阳站东边繁华的商业街春日町中(现在的太原街)的一个大宅院里,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一个男孩来到国民党军官白澄将军的宅邸前。

 
   张石
的其他文章

  吉田茂为什么为甲级战犯题墓碑

  日本战犯为什么喜欢抚顺的牵牛花

  参拜靖国的安倍为何还参拜镇灵社?

  “留日反日”已成死语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中国缘

  中日互厌是虚 互相喜欢是实

  中韩对安倍战后70年谈话有不同视线

  日本为何没有抵制大陆游客运动

  日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中国游客访日改变日本国会气氛

        那是一座灰砖灰瓦的日式宅院,里面有三栋房子。白澄与妻子金石纯结婚数年,虽然得了一个千金,但是没有儿子。

         而这个男孩,是一个日本战争孤儿,推定出生于1943年。父亲在1945年8月9日苏军攻入东北后战死,母亲要回日本,孩子很多,吃住都很困难,因此托人为这个最小的孩子找一个能抚养他长大的人家。 听说白澄希望要一个男孩,中间人就把这个男孩送到了白家。

        白将军和妻子看这个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虎头虎脑,健康活泼,不由地非常喜欢,马上同意收留这个孩子,并给他起名“白明德(回日本后改名白山明德)”。白山明德对笔者说:养母性格温和、慈祥,不仅把他穿戴得整整齐齐,给他做可口的饭菜,而且养母也念过几年私塾,知书达理,没事就教他念《三字经》,还给他讲《孟母三迁》等故事。当时家里有手摇留声机,养母经常放家里存放的唱片让他听,还教他唱《苏武牧羊》等老歌。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很富裕,窗台都是大理石的,院子里有树有花,屋里铺的都是榻榻米。

       他还记得他小时候得过一次肋膜炎,家里的妹妹也得了肺炎。因为那时没有抗菌素,他和妹妹的病都很难治,但是养父母背着他到处求医,竟然忽略了给妹妹治病,最后他的病治好了,小妹妹却过早离开了人间。

      白将军参与沈阳和平解放

        白山明德的养父白澄,是一位在史册上有所记载的历史人物。1948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在沈阳,当时中共地下党控制了国民党的两支地方武装,一个是沈阳第二守备总队;一个是沈阳市民众自卫总队,而沈阳第二守备总队副队长王凤起就是一位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在地下党的积极的工作下,当时的沈阳第二守备总队队长秦祥征等都赞成起义投诚,促进沈阳和平解放,但是,王凤起等人的积极的策反活动,也引起了国民党上层的注意。


        1948年8月间,国民党沈阳市长董文琦把秦祥征找到市长办公室,郑重其事地说:“有几位很重要的人对我说,王凤起和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是一伙。”秦祥征虽然极力为王凤起开脱,但是为了不影响起义大局,便以明升暗调的借口,请求上级把王凤起调为少将副总队长,参谋长职务由“剿总”兵役科上校主任参谋白澄(秦祥征的学生,白山明德养父)接任。(1)白澄由此晋升为少将,而白澄在王凤起的感召下,早已决定与王凤起等人一起,参加促进沈阳和平解放。

        11月1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二零七师两个旅,进入铁西、皇姑区。沈阳第二守备总队副总队长王凤起,偕同总队长秦祥征等一起迎接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城。11月1日上午,解放军一纵队三师八团一营教导员郝建岳带领该营二连部队前进至沈阳第二守备总队司令部,该总队未抵抗,楼上挂着白旗,总队长秦祥征、副总队长王凤起和参谋长白澄要求起义。(2)11月2日,沈阳城全部解放。

      和养父母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

        沈阳第二守备总队投诚以后,白澄被编入解放部队搞制图工作,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遂到武汉,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一家公私合营的轮船公司工作。白山明德也随着养父母到了武汉,住在江岸区。

白山明德与养母、妻子、儿子在大沙湖农场(湖北省洪湖市)。白山明德提供
        到武汉后白山明德进入武汉第三十一小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家里的生活还不错,养父母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因此对他非常疼爱。

        在养父母的呵护下,白山明德生活快乐,学习上进,他还特别喜欢绘画,经常与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切磋画艺。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武汉市重点中学--武汉第六中学。武汉第六中学是国内外知名的百年老校,湖北省重点中学。

        白山德明说那时养父除了爱唱京剧外还爱写书法,隶书、篆书也得都很好,白山明德受养父的影响,也特别喜欢美术。他记得养父因是行伍出身,很威武,个子也长得高,脾气倔强、直爽,好打抱不平,但是在“反右”运动中,白澄未能幸免,被定性为“右派分子”,发配到湖北江陵的新生农场劳动改造。

      与养母共度艰难的日子

        养父的变故犹如晴天霹雳,白山明德一家安宁的小康生活被彻底摧毁,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支柱,失去了一切经济来源。但是养母金石纯却并没有因为这个突然而至的变故垂头丧气,唉声叹气,她似乎很淡定地接受了这个变故,把它看成一种宿命。

        她马上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原来的房子租金比较贵,她领着白山明德搬到了一个窄小、黑暗的房间,然后她每天出去找各种零活干。

        那时街道上有糊纸盒的工作,起早贪黑糊一天能赚几毛钱,养母就每天都去糊纸盒。
糊纸盒有季节性,工作没有了以后养母再到处找工作,她有时去水泥工厂拆回收的水泥袋,
有时帮助人家带孩子、做保姆,有时去拾垃圾、捡破烂……为了能让正上中学、正长身体的白山明德能够吃饱、吃好,她起早贪黑地工作,但是从无怨言。

        “三年自然灾害”时,粮食和一切食品紧缺,每个人都饿得眼睛发绿。就是那时,养母也尽量让白山明德吃饱,有一点粮食都可着白山明德吃。没有钱买鱼、买肉,养母就买一些那时在武汉比较便宜的豆腐、蛤蜊给白山明德吃,以补充营养,自己吃一些“三合面”等代用食品。

        1964年,白山明德报考大学,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加上有绘画的特长,初选时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是由于养父的问题在政审时被刷了下来,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悲伤之余,他选择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到当时湖北的洪湖大纱湖农场落户,后来被选拔为农场中学的教员。

        养母虽然尊重他的选择,但是对远离她的儿子也非常惦念,她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寄给儿子,有时人家给她一块布,他就给儿子做衣服,怕农场冷。她还给儿子做了小棉袄和棉背心等寄去。

         有一次,白山明德回到武汉为学校买运动服,顺便回家看母亲。他推开门,不由地大吃了一惊,他发现母亲躺在地上,他连忙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告诉他,她被一辆自行车撞了,现在已经不能站起来了。但是就是这样,她怕影响白山明德的工作,也没有告诉他。白山德明一看这种情形,马上下了决心,他对母亲说:“妈呀,我带你去农场吧,只要我在,就能让你有饭吃。”


        白山明德借了一辆板车,把养母拉到江边,带母亲乘船去了洪湖农场。

张石
        学校看到了白山明德母子的困境,给他们安排了宿舍,后来他和学校的工友邓明友结婚,有了家庭,对母亲更是孝顺、照顾有加,不仅尽量让母亲吃好,睡好,而且还买了轮椅,经常推着母亲出去散步。

        80年代初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的时期,也给白澄平反,落实政策,并分配他到湖北省博物馆做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经过了二十多年劳改生活的白澄非常兴奋,恨不得一步跨到武汉与家人团圆,但是就在他接到得到平反昭雪的消息那个夜晚,突然心脏病发作,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白山德明的寻根之路

        在养父去世之后,养母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如果不让白山德明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可以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她思前想后,有一天终于告诉了他他自己的身世。

        白山德明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一夜他没合眼,他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父亲与母亲……泪水流进黑夜,流进晨曦,也渗透了他的心灵……

        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分期分批地组织在华日本遗孤赴日寻亲。各级政府也开始四处寻找留在中国的日本战争孤儿。养母也催白山明德去东北找一些有关自己身份的证明材料,在东北的一些亲戚们也来信欢迎他们回东北走一走。

 
   张石
的其他文章

  吉田茂为什么为甲级战犯题墓碑

  日本战犯为什么喜欢抚顺的牵牛花

  参拜靖国的安倍为何还参拜镇灵社?

  “留日反日”已成死语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中国缘

  中日互厌是虚 互相喜欢是实

  中韩对安倍战后70年谈话有不同视线

  日本为何没有抵制大陆游客运动

  日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中国游客访日改变日本国会气氛

        1982年,白山明德和妻子背着母亲,用扁担挑着行李,领着儿子,开始了东北的寻根之旅。

        他们先来到了大庆的姑姑家里,又到了长春,找到了和父亲一起促成沈阳和平解放的王凤起、富平夫妇,那时王凤起在吉林省人民政府担任参事。当年威武的将军王凤起和飒爽英姿的地下党员富平已经白发苍苍。他们对老战友遗孀一家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富平亲自下厨,给他们做了丰盛的晚餐。他们都记得白山明德小时候的事,管他叫“小明”,他们也知道他是战友白澄收养的日本孤儿。

      相依为命到天涯

        1988年,白山德明带着养母和一家人回到了日本。当时日本政府是不允许孤儿带养父母一起回国的,但是白山明德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说服了日本政府,同意他把养母也带回日本。虽然刚来日本时居家狭窄,生活拮据,但是白山明德和妻子孝敬养母始终如一。他说:“一直和我们相依为命,互相照顾的养母,由于步行困难,我们都出去工作时,只能一个人留在家里,每天一个人留在家里坐在窗前眺望景色,盼我们回来。

       我们也觉得很过意不去,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一道休息日和过年过节,一家人推着轮椅带她去逛街,去公园,也定期带她去医院看病。来到日本后,她曾4次和我们一家人观赏樱花盛开,在她来日本第5年的1992年,她84岁的时候,他老人家与世长辞。养母希望她的遗骨能埋在她生活过的武汉郊外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的郊外。我就在武汉郊外买了墓地,埋葬了母亲。我们一家经常在正月回去烧纸、扫墓。

        在日本,每到过年,他们一家在把饭菜摆好后,会在桌前摆好养父、养母的席位,斟好酒,打开房门说:“爸爸,妈妈,过年了,回来吧,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岁月悠悠,星移斗转,虽然白山明德已经年过七旬,白发苍苍,但是他永远忘不了中国的养父母,他说:“我是中国人的儿子”。

      (1)详见《决战沈阳》,第14章 黎明前夕,众将“扣卫逼周” 藏书网http://www.99csw.com/book/4435/index.htm)。
      (2)详见《决战沈阳》,解放军乘胜前进第16章 周富成投降,东北全境获解放。


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张石 简历
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