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经济学家如何看中国经济走向
2022/10/27
中国二十大结束,金融市场对中国的前景如何判断?就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走向和关注点,采访了香港金融市场的相关人士。(注:本文由日语直接翻译而成)
■ 叶尚志:追求稳定,经济复苏持续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分析师 叶尚志 :中国近年来一直专注于追求稳定的方向。 虽然人事调动比较大,但不太可能对政策管理的整体连续性产生影响。 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积极因素。 在追求稳定方面,旨在减少不平等的“共同富裕”一个长期目标。 中国有14亿人口,市场很大,内循环、国内需求的增长是可以预期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央政府对防止新冠疫情的措施非常关注。有迹象表明香港和澳门已经逐渐开始放宽限制,而大陆也可能会放松限制。政策管理的方向是追求稳定,目前估计不会对防疫措施做出重大改变。
中央政府对实现2022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目标的态度有所缓和。 由于当前世界形势的复杂性,不制定强硬的目标是一件好事。由于疫情和上海的封控,中国的GDP增长在4月至6月期间放缓,但在7月至9月期间有了很大的恢复。 预计经济复苏的势头可以在10-12月期间保持。
■ 赵文利:确定中国式现代化,关注德国总理访华
建银国际首席策略师 赵文利:这次大会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表示出注重实体经济和促进新形式工业化的政策。 目的是通过太空、运输和数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运营的方向是明确的。会后大的方向没有大的变化,而更多的是得到了确认。
关于制造强国,过去五年中,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集团等互联网大型企业的强劲增长,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在未来,接近硬件和核心技术的制造业有望得到发展。 虽然仍有许多企业需要进行结构改革,但一些被称为 “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出现。
我还关注德国总理肖尔茨计划于11月访问中国。可能会讨论气候变化措施以及某种形式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中国和德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我认为欧盟、任何国家都不希望和中国经济脱钩。
![]() |
上海外滩(资料图) |
■ 姜江:今年GDP难达成4%,2023很乐观
大和资本市场香港分公司高级经济师 姜江:市场已经提前考虑到了大会的因素,主要是人事问题,但这只是第一阶段。 其他任命和未来一年的经济政策管理将在未来三个月内讨论,可能在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
政策保守主义可能会令人担忧,注重共同富裕,减少分配不公等。在中国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人口达到4亿人,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可能会有担心。需要让大家不要产生过度的担忧。
疫情防控政策在医疗环境欠缺的中国是一项不可避免的措施。但预计将逐步走向放松管制。 我认为新的规定将在2023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宣布。12月举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就是一个走向放松的信号,香港和澳门的放松也是如此。
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在3%-4%左右,达到4%很难。 然而,市场已经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24日香港股市的下跌可以看作是对“遥远未来”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在2023年放宽疫情防控措施,市场情绪将得到改善。至于2023年,我们是非常乐观的。
■ 苏沛丰:中国强调发展质量,下调2023年增长预期
招银国际策略师 苏沛丰:维持中国2022年的GDP比上一年增长3.5%的判断,而2023年GDP的判断则从之前的6.0%下调至5.5%。 这是因为中国领导层在最先进的制造、科学和创新、专有技术等方面,比以前更强调质量发展。中美高科技竞争加剧,西方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剧,这些都被视为增长的障碍。
香港股市24日下跌反映了一些担忧。 大会报告重申了防疫的重要性、不允许房产投机的政策和共同富裕的路线。被认为会成为经济复苏持续动力和互联网企业利润的负担。
市场关注未来五年的政策方向,以及短期内中美是否会进一步对立。经济政策的方向最早将在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变得更加清晰。
日经QUICK新闻 卢翠瑜、瀬崎真知子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