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眼(332)能吃作为一种长处

2020/09/03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健吾:「很会吃!」

 

      小时候,听说这句说话是赞词。

 

      到你开始长得有点痴肥,同学觉得你很钝,开始欺负你的时候,你就会开始对「肚饿」这回事,带着可耻的罪恶感。

 

      我在日本,很怕看到一种电视节目。大胃王大赛。有一次,在香港的朋友家作客,他们打开电视,看着那些应是在法律罅之中的电视盒子,播放着台湾纬来日本台的节目。节目主持人黑色美乃滋(Black Mayonnaise)连同三个瘦弱的女生,在日本的一些乡郊地区,介绍吃吃喝喝。我知道,那是一个美食节目,他们介绍的东西,一定是好吃的,但节目的看点,就是看这几个看起来弱质纤纤的女生,如何在早上先吃十碗拉面,然后就到九州热香饼店吃掉五套不同味道的热香饼。之后还可以去一家百年老店吃几板(是一整板)的碳烧玉子,还有一人十碗的鱼浆面……不到一个中午,他们一行五人,就吃了大概十万日元的食物。

 

      每次看到,我都会想,很能吃,真的是一种美事?

 

 

 吉野家的耐力超级特盛丼(照片右边),你能吃完吗?

      被名利场杂志《Vanity Fair》称为创意non-fiction 教父的作者,编辑 Lee Gutkind 编汇的《The Best Creative Nonfiction》中,就有篇提及到大胃王这种职业。在大胃王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战士」,叫小林尊。很多香港人都在小时候看电视台转播《电视冠军王》的时候,都有看过小林的演出。他走红,是因为他在美国的竞食大赛中,以细小的身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美国的大块头,成为在短时间内可以吃最多热狗的男人。而他致胜的关键,也非常直接。当很多美国人,以他们雷霆万钧之势去鲸吞热狗之时,小林就把附上的可乐都倒到那一堆热狗饱之上,然后用吞的方式,去制造纪录。Lee Gutkind 的书中提及的大胃王,根本就不是吃东西,只是用吞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去制造最多的记录。而同时,很多大胃王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业余的参赛者, 他们就跟高尔夫的球手,又或是其他的运动项目的选手一样,觉得自己是某种的极限运动员,以自己的身体表演在短时间把食物放到身体之中,然后如何安全地把食物排到身体之外。有些人是得天独厚的,如颚骨特别阔,消化道蠕动特别快的,都会在这项「运动」之中,特别有利。同时,由于大胃王这项运动,是「观赏性」的竞演因此,参加者的「模样要好」,就更重要。如果是长得很丑,很胖但很会吃,大家都不会想看下去。因此,那种在纬来日本台出现的那些女大胃王,都是端装而瘦削的小女生,从而令观众看到「小小女孩如此能吃」的落差,从而得到娱乐。


      如果大胃王是运动,专业人士如何理解这项运动的难度呢?就像沙地,又或是草地,高尔夫球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专业的大胃王就曾跟我说过,对他们而言,吃东西,不是问题,但人总有爱吃或不爱吃的东西。有些大胃王,是很不喜欢吃海鲜的。有一次,大胃王大赛的最后一关,是吃虾子。但那个选手,都要笑着不断的把虾子放到肚内。那就会是很痛苦的过程。亦有选手表示,如果在比赛之中,出现烧鸟串,都会比较头痛。因为,不论是鸡软骨抑或是砂肝(鸡肾)这些料理,都比较有嚼头,需要咀嚼很久才可以吞咽。那就不是胃袋容量的问题,而是面部肌肉劳损的问题了。

 

      只是,身为一个爱吃,而又会发胖的人,我有时候都不知道这种大胃王大赛,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在一个大家都好像嚷着要减肥的社会,很会吃,不会胖,是一种天赋本钱,还是一种诅咒?在没有工作的时候,这种女大胃王平日的食费,要花费几多?选男伴之时,外出吃饭,又要几多预算才够?看女大胃王们的表演,和看水著女优们花姿招展的摆pose拍照,一个勾引受众的食欲,一个勾引粉丝的性欲,两者都是用身体讨生活,这些人是活得健康的吗?

 

      也许,我只是想太多。

 

      在现代社会,有谁上班,不是用身体讨生活?用颈以上或颈以下去工作,都是一种体力劳动吧?如果你是一个左派思想的支持者,相信众生平等,也相信先贤梁启超先生所言,什么工作都是值得做的,那有谁不是在出卖身体?脑子难道不是身体一部份吗?也许,我只是在妒忌,可以吃很多而不用变胖的那些人而已。

 

      说了这么多,究竟我想说什么?对呢,当香港女影星叶旋在网路诉说自己,看到邻桌那么多的剩菜很心痛,会去把他们吃掉,又再看到什么「光盘行动」,大家有没有想念,那些一直在各大直播平台做「吃播」,之后讨打赏的中国女大胃王吗?她们这么瞬间就消失了。看过她们的人,会在内心某处,想起她们吃饭的样子么?

 

健吾 简历

 

      80年生,香港专栏作家、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光明顶》、《903国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著书超过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东亚流行文化软实力及多元性别关系等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